李秋水:問題不是「誰擁有稀土」,而是「誰能定義純度」。
稀土的價值,不在礦脈,而在工業標準的掌控權。
中國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有礦,而是因為能在冶金熱力學與化工閉環中「穩定地、持續地」把氧化物轉化為戰略材料。
先談結構:
稀土供應鏈可分為三段——開採、分離精煉、應用加工。
開採只是地質行為;真正的技術與資本密度在中游。
氧化物的純度要求到 ppm 級,這代表溶劑萃取系統必須在數百段連續操作中保持穩定相界、控制雜質分佈與溫度曲線。
這不是「投資」能買到的能力,而是長期的 know-how 積累。
再看數據:
中國在稀土開採約佔全球 60%,但在分離精煉端的產能與良率控制,長期維持全球 85–90%。
下游磁材(NdFeB)與相關合金加工更達九成。
這代表不論美國、澳洲、歐洲如何「去中化」,都必須回到中國體系銜接。
Mountain Pass 的礦能挖,卻仍需送往亞洲冶煉;
Lynas 雖在馬來西亞建廠,仍受環評與技術瓶頸困擾。
這些不是供應鏈延遲,而是系統性依賴。
所謂「去中化」的最大謬誤,就是假設冶金體系可以模組化遷移。
事實上,每一條分離線都是化學條件與地區水質、能源、氣候的特定函數,其中的操作窗口(operation window)是經過數以千計實驗迭代得出的區域性數據。
中國的優勢是工業容忍度——污染、能耗、風險。這三樣厲害到就算阿三都不想玩。沒有這個社會結構,就沒有這條產線。
技術面再往下:
稀土分離主要依賴溶劑萃取(solvent extraction)與離子交換(ion exchange)工藝。
前者的段數設計與反饋控制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修正,任何外部移植都會遭遇非線性放大問題(scale-up nonlinearity),導致雜質超標或萃取效率下降。
換句話說,這是化學冶金的「黑箱技術」,不是文件能轉移的知識。
再論戰略層面:
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單純的貿易工具,而是「技術層面的制度性防火牆」。
自 2023 年起,包含稀土分離、冶煉、磁體生產技術在內的 know-how 已被明列出口許可條件。
到 2025 年,更延伸至生產設備與軟體模型。
這意味著即使其他國家開發出替代礦源,仍無法複製工業級操作條件。
三普的誤判在於低估了「連續運轉」的戰略含義。
稀土供應鏈不是產能比賽,而是時間序列的穩定性比賽。
中斷任何一段,從萃取塔到焙燒爐的熱平衡就會崩潰。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可以用一條行政命令改變全球電動車與風電馬達的交期。
學術層面的結論:
稀土壟斷的本質是「產業常數」的壟斷——
中國掌握的是穩態運轉所需的動力學參數、經驗模型與社會容忍結構。
這不是礦業問題,而是冶金學、化學工程與制度設計的綜合體。
當西方還在談 ESG,中國早已把污染外部性轉化為國家級的技術內生力。
所以別再說「稀土不稀有」。
稀的是能連續煉三十年、不倒爐、不罷工、還能在酸霧裡維持良率九成的文明體系。這不是礦戰,是系統戰。
而中國的體系,已經從地底滲進了全球的製造骨架。這就是所謂的刨水肥都能出頭天。話說美粒果高高在上,回頭刨糞?你當真?
李秋水:問題不是「誰擁有稀土」,而是「誰能定義純度」。 稀土的價值,不在礦脈,而在工業標準的掌控權。 中國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有礦,而是因為能在冶金熱力學與化工閉環中「穩定地、持續地」把氧化物轉化為戰略材料。 先談結構: 稀土供應鏈可分為三段——開採、分離精煉、應用加工。 開採只是地質行為;真正的技術與資本密度在中游。 氧化物的純度要求到 ppm 級,這代表溶劑萃取系統必須在數百段連續操作中保持穩定相界、控制雜質分佈與溫度曲線。 這不是「投資」能買到的能力,而是長期的 know-how 積累。 再看數據: 中國在稀土開採約佔全球 60%,但在分離精煉端的產能與良率控制,長期維持全球 85–90%。 下游磁材(NdFeB)與相關合金加工更達九成。 這代表不論美國、澳洲、歐洲如何「去中化」,都必須回到中國體系銜接。 Mountain Pass 的礦能挖,卻仍需送往亞洲冶煉; Lynas 雖在馬來西亞建廠,仍受環評與技術瓶頸困擾。 這些不是供應鏈延遲,而是系統性依賴。 所謂「去中化」的最大謬誤,就是假設冶金體系可以模組化遷移。 事實上,每一條分離線都是化學條件與地區水質、能源、氣候的特定函數,其中的操作窗口(operation window)是經過數以千計實驗迭代得出的區域性數據。 中國的優勢是工業容忍度——污染、能耗、風險。這三樣厲害到就算阿三都不想玩。沒有這個社會結構,就沒有這條產線。 技術面再往下: 稀土分離主要依賴溶劑萃取(solvent extraction)與離子交換(ion exchange)工藝。 前者的段數設計與反饋控制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修正,任何外部移植都會遭遇非線性放大問題(scale-up nonlinearity),導致雜質超標或萃取效率下降。 換句話說,這是化學冶金的「黑箱技術」,不是文件能轉移的知識。 再論戰略層面: 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單純的貿易工具,而是「技術層面的制度性防火牆」。 自 2023 年起,包含稀土分離、冶煉、磁體生產技術在內的 know-how 已被明列出口許可條件。 到 2025 年,更延伸至生產設備與軟體模型。 這意味著即使其他國家開發出替代礦源,仍無法複製工業級操作條件。 三普的誤判在於低估了「連續運轉」的戰略含義。 稀土供應鏈不是產能比賽,而是時間序列的穩定性比賽。 中斷任何一段,從萃取塔到焙燒爐的熱平衡就會崩潰。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可以用一條行政命令改變全球電動車與風電馬達的交期。 學術層面的結論: 稀土壟斷的本質是「產業常數」的壟斷—— 中國掌握的是穩態運轉所需的動力學參數、經驗模型與社會容忍結構。 這不是礦業問題,而是冶金學、化學工程與制度設計的綜合體。 當西方還在談 ESG,中國早已把污染外部性轉化為國家級的技術內生力。 所以別再說「稀土不稀有」。 稀的是能連續煉三十年、不倒爐、不罷工、還能在酸霧裡維持良率九成的文明體系。這不是礦戰,是系統戰。 而中國的體系,已經從地底滲進了全球的製造骨架。這就是所謂的刨水肥都能出頭天。話說美粒果高高在上,回頭刨糞?你當真?
0 Comments ·0 Shares ·303 Views ·0 Reviews
Upgrade to Pro
Choose the Plan That's Right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