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2025年6月24日,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在其X平台(原“推特”)的个人页面上发布了一条帖子,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与他反对以色列核项目以及因担心迪莫纳反应堆会成为军事核计划而要求该反应堆接受国际核查联系起来。

格林在该帖子中暗示,肯尼迪反对以色列在中东的核项目是他在1963年遇刺的原因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完全秘密地建造了核项目,并对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任何一方都保密。

尽管以色列秘密同意与法国建造迪莫纳反应堆,但以色列在整个 20 世纪 60 年代都在欺骗美国,并声称其核项目仅用于和平目的,且无意在近期制造核武器。肯尼迪并不信服以色列的说法,并且派遣了多个技术代表团监督以色列的核项目。然而,所有代表团都受到了以色列人的操纵和欺骗。

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在X平台上发布的一条帖子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与他反对以色列核项目以及因担心迪莫纳反应堆会成为军事核计划而要求该反应堆接受国际核查联系起来。

然而,尽管以色列核计划自始至终都存在模糊性,但其中的一个层面却非常公开和明确,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被反复强调:占领国是该地区的核警察,这意味着它不允许其附近的任何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方面认为,除占领国外,该地区任何国家都无权拥有发展核武器所需的核能力。

以色列的这些原则被称为“贝京主义”。随着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战争的爆发,这一主义得到了延续。内塔尼亚胡在这场战争开始之时宣布,其行动的目标是解除伊朗的核能力,遏制其发展核武器的能力,摧毁其核基础设施,“使其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以色列对伊朗的此次打击并非其首次针对中东核项目的打击。在此之前,确切地说是在2007年9月,以色列曾使用16吨炸药袭击了叙利亚的一座核反应堆。以色列在得知利比亚核项目后也对其表示了敌意,该项目最终于21世纪初被拆除。在这之前,以色列还于1981年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而这被认为是所谓的“贝京主义”的奠基时刻,此后,该主义一直主导着以色列在该地区的核战略。

那么,以色列干预该地区核项目的背后究竟有何故事?“贝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阿拉伯地区又是如何受到其影响,并导致该地区除占领国外的其他国家无法拥有核力量?

“歌剧行动”:1981年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

伊拉克的核野心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9年,伊拉克与当时的苏联达成协议,以在伊拉克建造一座研究性质的核反应堆。萨达姆·侯赛因上台后,也成为了该国核项目的负责人。1975年,萨达姆·侯赛因访问苏联,请求苏联协助其发展核计划。然而,苏联提出条件并要求该计划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但却遭到了萨达姆的拒绝。

随后,萨达姆转向西方以寻求其核野心的开发者,并于同年(1975年)在法国找到了解决方案。伊拉克与法国签署了一项价值3亿美元的核合作协议(按当前通胀调整后的价格计算约合18亿美元)。该协议包括购买两座研究用核反应堆。协议还包括购买有限数量的浓缩铀、法国的技术专长、反应堆建造材料的出口以及法国对该项目的监督。

1976年,萨达姆·侯赛因访问巴黎,并与当时的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讨论伊拉克核反应堆建设事宜 (法国媒体)

法国将出口至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命名为“奥西拉克”(即法国“奥西里斯”反应堆与“伊拉克”的结合),而伊拉克政权则将其命名为“塔姆兹1号”(Tammuz),并将第二座核反应堆命名为“塔姆兹2号”。“奥西拉克”反应堆于1979年开始在巴格达东南约17公里的图瓦萨核研究中心建立。以色列则向法国施压,要求其停止铀运输并降低铀浓缩水平。另一方面,法国对该项目的支持也建立在希望伊拉克核项目能够保持民用和平性质的基础上,尽管萨达姆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事实上,尽管法国没有明确向萨达姆声明这一点,但它对供应给伊拉克的铀进行了处理,因为担心其会被用于研制核武器。据2021年披露的秘密文件显示,在1979年奥西拉克核电站开工建设之前,美国官员曾与法国官员会晤,质疑萨达姆·侯赛因将伊拉克核计划转化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而法国在当时向美国保证称,这些铀“已经秘密进行过化学改造,从而使之无法被用作武器”。

以色列方面将伊拉克拥有先进的核能力视为一种生存威胁,尤其是在萨达姆·侯赛因反复发表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的敌对言论的情况下。此外,以色列还意识到,伊拉克成功发展核计划可能会鼓励其他阿拉伯国家效仿,从而削弱以色列在该地区的核优势。

处于建设阶段的伊拉克核反应堆 (法国媒体)

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末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而遏制伊拉克核计划已不再是其核心议程。法国继续对伊拉克提供核支持,而以色列则发现自己在对抗伊拉克核计划的过程中孤军奋战,它还意识到,该计划持续的时间越长,其遏制伊拉克核野心的机会就越小。

面对这一困境,以色列决定不再等待美国或欧洲,而是决定在铀浓缩过程开始之前就打击伊拉克的核反应堆,以避免出现放射性污染。然而,据前以色列驻美国大使戴维·伊夫里称,以色列当时只有F-4战斗机,其飞行距离不超过1500公里,而从被占领土到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往返飞行距离超过了2000公里。此外,当时还没有空中加油和GPS导航系统,而且为实现有效载荷的大量炸药也使这些飞机无法完成任务。

F-4战斗机腹部的照片 (盖帝图像)

在这些技术难题面前,正如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汤姆·库珀和澳大利亚伊朗事务研究员法尔扎德·毕晓普所回忆的那样,以色列在1980年与伊朗新兴革命政权取得联系,协调应对萨达姆·侯赛因带来的共同威胁。据他们所述,以色列与伊朗政权讨论了轰炸伊拉克核反应堆的问题。以色列轰炸伊拉克反应堆的意愿超越了它与伊朗的闭门谈判及安全沟通。在两伊战争爆发后,具体来说是在1980年9月27日,时任以色列军事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萨吉公开敦促伊朗人发动攻击,并对“伊朗竟然没有试图轰炸巴格达附近正在建设的伊拉克核反应堆”表示震惊。

以色列人并没有等待太久。1980年9月30日,“燃烧之剑”行动从德黑兰发起。两架伊朗幻影战机起飞并轰炸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然而,此次袭击未能达成目标,而仅对伊拉克反应堆及其附属建筑物造成部分损坏。以色列意识到必须自行完成这项任务。

由贝京领导的以色列政府作出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决定并非易事。以色列官员称其“英勇而艰难”,因为它使以色列面临重大的外交困境和问题——既来自伊拉克核项目最大的投资者法国,也来自原本就对以色列充满敌意的阿拉伯地区。

贝京的决定是激进的,此前,以色列曾多次试图拆除伊拉克核项目。其中一次是破坏法国即将于1979年移交给伊拉克的核设施所需的设备;另一次发生在1980年——以色列在当时暗杀了在伊拉克核反应堆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埃及核科学家叶海亚·马沙德;还有一次则是通过外交手段向法国施压,要求其停止对伊拉克的核援助。以色列还与美国商讨如何向意大利施压,以使其停止向伊拉克出口钚。

然而,所有这些尝试都只是将该项目推迟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而没有导致将其彻底拆除。贝京的决定在当时堪称例外,也是二战以来的首例。但如果以色列想通过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那么它又将如何克服飞机的技术难题?

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克服这场危机,是因为它利用了美国在推翻伊朗巴列维国王政权前暂停运送一批F-16战斗机的机会。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这些飞机,而以色列立即接受了这笔交易,甚至比通常的官僚程序还要快。这就使占领国获得了打击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权力。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使用美制F-15和F-16战斗机袭击并摧毁了奥西拉克核研究反应堆。10名伊拉克人和1名法国工程师在此次袭击中丧生。此次行动代号为“歌剧行动”(又称“巴比伦行动”),涉及半夜从内盖夫沙漠的埃齐翁空军基地起飞的8架战斗机,并携带了16吨炸药,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以色列战斗机低空飞行以躲避雷达探测,并且在未经沙特和约旦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了它们的领空。

国际原子能机构谴责了此次袭击,并且暂停了与以色列之间的所有技术合作。联合国安理会也对此次袭击发出谴责。美国政府暂停了与以色列之间的F-16战斗机交易,但在几个月后又与之恢复了关系。沙特阿拉伯方面对美国表示不满,因为以色列飞机与沙特地面基地进行联络,并模仿约旦方言欺骗他们,声称他们是偏离正常航线且正在返回约旦的约旦人。

法国方面对其投资遭到破坏及其与伊拉克的贸易中断感到沮丧。从法伊合作伊始,法国就强调其为伊拉克建造的核设施在中期内不会被用于生产核武器。即使是在2005年,曾在1982年目睹过这些轰炸对核反应堆造成的破坏的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理查德·威尔逊仍评论称:“以色列在1981年6月轰炸的奥西拉克反应堆,显然是由法国工程师伊夫·吉拉德设计建行的,它并不适合制造核武器。我在1982年的访问期间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这位备受尊敬的核专家的言论,引发了人们对以色列此次空袭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新质疑。那么,是什么驱使以色列甘冒风险甚至危及它与多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破坏伊拉克的核计划呢?答案在于此次空袭的后果。这些后果不仅影响了伊拉克,还在该地区建立了一项名为“贝京主义”的新的核机制。

该主义以以色列前总理贝京在空袭几天后发布的声明命名。他在两次不同的采访中都表示:“我们不会允许任何敌人研发针对我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次袭击将为未来每一届以色列政府开创先例……未来的每一位以色列总理都将在类似的情况下采取同样的行动。”

以色列前总理贝京 (社交网站)

此次空袭是二战以来全球发生的首次针对核设施的空袭。其政治和战略影响在中东地区至今仍清晰可见——叙利亚首先感受到这种影响,而现在,伊朗也将深有体会。但以色列打击叙利亚核项目的道路,首先要经过利比亚的核项目,二者在分析过程中不可分割。

2003年对利比亚核项目的拆除

尽管以色列并未直接参与2003年对利比亚核项目的拆除,但这却是核不扩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它确立了一种在后来被称为“利比亚模式”的模式,即一个国家交出所有核设备,并在美国以及国际机构的监督下拆除其核反应堆及设备。自此以后,利比亚模式一直是内塔尼亚胡在美国与伊朗核谈判中反复倡导的模式。

利比亚模式的终结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003年12月19日,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主动宣布利比亚放弃其秘密核计划。尽管美国、英国与利比亚正在进行谈判,但这一突然的宣布仍然震惊了西方及阿拉伯国家的官员。此后,国际机构和美国一直在监督利比亚拆除其核武器、化学武器和远程弹道导弹。

“利比亚模式”代表了西方国家和平拆除阿拉伯核大国的成功典范。然而,尽管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和英国在这一西方成就中所发挥的作用上,但以色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将使我们能够理解以色列在2007年晚些时候打击叙利亚核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4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视察了利比亚政权移交给美国的核设备 (法国媒体)

自卡扎菲掌权以来,核计划一直是其目标之一,并力图在利比亚领土上实现这一目标,以对抗以色列的秘密核计划。尽管利比亚于1968年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975年批准该条约,但卡扎菲仍开始秘密准备制造核武器。在1978年至1981年间,利比亚从尼日尔购买了铀,而苏联则在利比亚建造了一座研究用的核反应堆,卡扎菲也招募了一批曾被他送往巴基斯坦学习核科学的人员。

然而,随着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故的发生,美国对利比亚的制裁愈演愈烈,这对利比亚的核能力和资源构成了极大的制约和限制,并最终挫败了卡扎菲的核野心。随着1991年冷战的结束和克林顿政府的上台,卡扎菲意识到制裁将击垮利比亚,并开始与美国政府接洽以寻求解除制裁。

在2001年“911”袭击事件发生后,小布什政府向卡扎菲发出了措辞强硬的信号并宣称:“要么拆除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么美国将毫无疑问地亲自销毁这一切。”利比亚政权随后开始顺从美国的要求,并加快谈判进程。然而,据美国记者朱迪思·米勒称,利比亚宣布放弃核武器的最大催化剂是2003年12月萨达姆·侯赛因被捕事件,而就在同一年,美国解除了制裁。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以色列并非伦敦和华盛顿情报协调的合作伙伴,美国和英国也将摩萨德排除在外。尽管摩萨德此前曾收到利比亚疑似存在核活动的报告,但这些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的情报评估”。

2003年12月,在卡扎菲宣布放弃核计划之后,摩萨德迅速采取行动填补了这一空白,并追踪被称为“以色列核弹之父”的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在巴基斯坦的黑市网络及其与利比亚之间的联系。在几天之内,摩萨德负责人便下令对卡迪尔·汗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区域审查,而这些活动在摩萨德内部并未得到广泛关注。摩萨德最后将利比亚和叙利亚列为重点监控目标。

可以说,虽然以色列没有在利比亚核计划中发挥直接作用,但该项目仍然暴露了摩萨德的盲点,并为摩萨德加强其在叙利亚的活动铺平了道路,最终在叙利亚核计划被发现后结出成果,并于2007年将该项目摧毁。

摩萨德在利比亚核计划上的盲点,对于以色列来说是一个程序问题。据以色列前军事情报局局长阿姆农·萨夫林称,在2003年,以色列“震惊”地得知利比亚政权的核计划已进入后期阶段,而以色列却对此一无所知。摩萨德随后追踪了阿卜杜勒·卡迪尔·汗的行踪,并开始收集有关叙利亚政权的情报。

“框外行动”

摩萨德并非完全不知道哈菲兹·阿萨德的核野心。在20世纪90年代,哈菲兹·阿萨德曾试图从阿根廷和俄罗斯手中购买研究用的核反应堆,但美国的压力阻止了这些交易的完成。自2002年以来,摩萨德掌握了一些关于叙利亚境内可能存在一个对其构成核威胁的未知战略项目的初步情报,但摩萨德认为这些信息不值得为此开展特别行动。然而,在卡扎菲带来的“震惊”之后,具体来说是在2004年2月,摩萨德发布了第一份警告叙利亚政权可能拥有核项目的文件,而以色列也由此开始关注叙利亚。

到2006年底,摩萨德开始确定叙利亚核项目的一些地点。它还注意到朝鲜在叙利亚的活动有所增加,要么是为了与叙利亚的导弹库开展合作,要么是为了在叙利亚的医院内接受治疗。摩萨德正在争分夺秒地查明这些核活动的性质,但却不知该从何下手。

多起事件表明,叙利亚政权可能在与朝鲜合作研制核武器。例如,在2004年4月,朝鲜的一列火车发生爆炸,并造成巨大破坏,有超过160人丧生。后来揭露的真相发现这列火车是被故意炸毁的,而十多名在叙利亚原子能委员会工作的叙利亚人也同时遇难。在2007年7月,阿勒颇附近发生爆炸,并造成一些伊朗人和至少3名朝鲜技术人员死亡。

在寻找核反应堆或核武器的压力之下,摩萨德于2007年3月在维也纳被迫采取了一项大胆的行动。《纽约客》杂志于2012年发表了一篇详细介绍该行动的报道:在2007年,叙利亚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易卜拉欣·奥斯曼正在维也纳参加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一次会议,而摩萨德的一个行动小组趁他出席会议之机,闯入了他所在酒店的房间,并从他的个人电脑中获取了机密信息与照片,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

这些照片向摩萨德展示了一座建在沙漠中的神秘建筑,内设一个用于生产钚的气冷核反应堆,而朝鲜人员也参与其中。摩萨德报告了朝鲜专家访问代尔祖尔省基巴尔核电站的情况,以及那里出现的可疑施工活动,摩萨德由此确定了这座采用朝鲜风格建造的叙利亚核反应堆的所在位置。

美国情报部门于2008年发布的叙利亚核反应堆在遭到轰炸之前的内部照片 (美联社)

当这些信息被提交给时任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时,他立即决定实施“开始行动原则”,对反应堆进行突然空袭。摩萨德制定了计划并提交给美国人,但以色列和美国人对袭击反应堆的严肃性存在分歧。尽管美国情报部门证实此次袭击可能在该地区引发一场大规模战争,但摩萨德的评估向美国人保证,只要袭击保持秘密且未经宣布,袭击就不会导致叙利亚和占领国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人没有给以色列开绿灯,但也没有阻止他们。奥尔默特理解了这一信息,并发动了袭击。

2007年9月6日,“框外行动”正式开始。以色列战斗机于当天凌晨起飞,摧毁了位于代尔祖尔的叙利亚基巴尔核反应堆。据媒体报道,10名朝鲜技术人员在以色列的空袭中丧生。在接下来的10年内,以色列和叙利亚政权都拒绝承认任何行动或任何有关核反应堆存在的信息,尽管美国情报机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后来承认该地点曾存在一座核反应堆。

直到2018年,即行动发生11年后,以色列才承认了这一行动。时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加迪·埃森科特强调,此次袭击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执行26年前宣布的“贝京主义”。他表示:“以色列国不会允许任何威胁其生存的能力建设。”2022年,以色列军方在其“YouTube”频道上发布了一部关于此次袭击行动的简短纪录片,并再次重申了“贝京主义”的警告信号。

但以色列军方为何决定在保密11年之后公开这些文件和视频?答案在于当时的以色列情报部长卡茨在其个人社交网站页面上发布的言论——他在公布这些文件的同时表示,以色列早在11年前就轰炸了叙利亚的核反应堆,并且不会允许任何像伊朗这样的国家拥有可能威胁以色列的核能力。

尽管多个国际机构对以色列1981年袭击奥西拉克反应堆的行为发出了广泛谴责,但2007年却没有出现任何有意义的谴责,这表明西方对占领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针对叙利亚核反应堆的空袭标志着“贝京主义”在该地区的新篇章。以色列于1981年摧毁了伊拉克的核项目,于2003年拆除了利比亚的核项目,并于2007年轰炸了叙利亚的核反应堆,在此之后就只剩下伊朗了——以色列正试图通过外交和安全手段拆除伊朗的核计划。

然而,在以色列遏制伊朗核野心的努力失败之后,为遵循其“贝京主义”,内塔尼亚胡于2025年6月对伊朗发动了战争,其主要目标是拆除伊朗核计划并消除其对以色列构成的任何威胁。基于“贝京主义”,该地区除以色列外,任何国家都不得拥有核武器。通过这种方式,西方确保了占领国的战略优势,而以色列仍将然是该地区的核警察。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