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题图来自:
一
周日下午,北京36度。
我窝在空调房里刷朋友圈,心里暗暗庆幸没有出门。
刷着刷着,就看到一条朋友圈定位,原本跟我说这周末要去南京看展的朋友小婉,定位却显示在长白山。
我发消息:“你怎么去吉林了?”
她回了五个字:“去活命啊,兄弟。”
小婉还不是个例。
我另一个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的朋友林林,之前一直在纠结是带孩子去新疆吐鲁番摘葡萄,还是去敦煌看壁画。
最后,他们一家人提着行李箱,坐上了飞往云南大理的航班。
原因也很简单,新疆、甘肃动辄接近40度,而大理常年二十来度,“舒服到不想走”,带孩子去农场撒欢也挺好。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运气好到能随时更改目的地。
这周末,人在青岛的阿勇就悔不当初,他原本以为山东的海边多少凉快点,结果在沙滩上暴晒一天,晚上回酒店直接开始敷芦荟胶。
“早知道这么热,何必拐弯抹角,不如直接去三亚。”他是这么和我抱怨的。
而在旅界所搭建的文旅行业交流社群里,这几天更是群友们的集体“哭热”现场。
有人发了一张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实时排行截图:7月2日14时,杭州已经39.3℃,全国第一。
紧跟其后,是新疆的托克逊39℃、吐鲁番38.4℃,安微广德38.4℃,河南西平38.2℃……
全国十大高温榜单里,东南西北全都有份,尤以华东为甚。
有人在群里喊:
“河南热得要命,郑州39度,我超级体寒人,空调都得开一夜。”
“我在南京,有风,但是毫不夸张,10台空调外机对着吹的感觉。”
“新疆吐鲁番38度算低估了,日常烤熟模式。”
“杭州直接把我们送上全国第一,荣誉感爆棚。”
刷着这些截图和吐槽,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今年夏天,这哪还是暑期出游?
简直是一次全民高温避难所大搜索。
更让人纳闷的是,明明我们的体感温度早就突破了40度,多地天气预报却总是报个39℃,一到整数就刹车。
杭州的朋友直接在群里发问:官方是不是怕吓跑游客啊?才不敢写40+?
当全国热浪滚滚袭来,所有人都在问:“还有比凉快更珍贵的旅行理由吗?”
二
这个夏天,中国有一种新型刚需,叫“找个地方凉快去”。
一旦全国各地陆续冲上35℃、38℃、39℃,大家对目的地的兴趣排名就悄悄发生了变化。
7月1日,飞猪发布的《2025年暑期出游风向标》显示,吉林省暑期酒店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35%,租车预订量增长96%,门票预订量增长122%。
如果说去年大家还在去三亚、厦门,今年朋友圈被长白山、延吉、敦化刷了屏。
长白山、伪满皇宫博物院、长影世纪城、延吉恐龙王国、松花湖度假区,成了亲子游的新C位。
一位带着孩子从上海飞到延吉的朋友,在朋友圈写了句让人破防的感慨:“旅游是其次,避暑是刚需。”
东北火了,西北更火。
阿勒泰,这个曾经在小众旅行圈子里被称为“新疆的瑞士”的地方,如今正被全国游客用脚投票。
当全国各地都在炙烤模式,阿勒泰的森林、雪山、木屋,瞬间变成“梦中情房”。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梦幻联动”。
现在在新疆禾木景区,刚进入暑期,住宿价格已经飚起来了:布尔津的携程度假农庄一晚要3054元。
稍微有点网红滤镜、能拍星空的游哉优宅度假民宿,划线价3600元,优惠下来还要2880元。
喀纳斯禾木假日度假酒店,起步价也要1380元。
说白了,以前大家嫌远,嫌交通不便。
今年的逻辑很简单,只要凉快,去哪都行。
但凉爽为什么这么贵?
一位长白山脚下的民宿老板私下和我说:“七八月份房间早就订满了,价格不涨反而对不起自己。”
说白了,在高温刚需面前,理性消费瞬间失灵。
有人一个暑期花了平时两三倍的钱,去东北住木屋、去新疆看草原,就是为了在朋友圈配上一句:“我这里只有23度。”
心理安全感,是最大的驱动力。
连续几天40℃的高温,已经让人对“防暑降温”产生本能的焦虑。
对很多有小孩、有老人的家庭来说,这种凉快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一旦预算允许,出逃成了最优解。
当然,极端高温改变的并不只是中国的旅游版图。
在欧洲,热浪一样不讲道理。
这个夏天,意大利多地体感温度超过45℃,西班牙南部逼近44℃,法国也发布了橙色级别的预警。
根据欧洲旅游委员会(ETC)的报告,今年总计81%的欧洲人表示,自己已经因为气候变化调整了假期计划。
欧盟一项研究还预测,到2030年,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这些南欧国家的旅游收入将面临大幅下降,而北欧、英国则会因为夏季避暑刚需迎来新的增长期。
旅游从追求热闹,变成追求凉爽,本质都是人类对“体感幸福”的执着。
三
当全国各地轮番上演“39度封印”时,酒旅行业里的从业者比游客更焦虑。
因为这场极端高温,彻底改变了大家对旅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想象。
过去,大家总觉得夏天出门,要么是避暑,要么是海边。
但当空调房成为最安全的地方,很多景区、酒店也开始了一轮应急自救。
最先火起来的,是夜游经济。
今年暑期,仅江苏一地,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开启晚间营业模式,傍晚五点已经开始人潮汹涌。
同样的逻辑,在北京、大同、杭州、西安也迅速蔓延:夜市变成游客唯一能安心逛街的时段,商家一边高喊“夜生活”,一边备足电风扇和冰西瓜。
动物园也加入战场,以上海动物园的“动物奇妙夜”活动为代表,今年全国不少野生动物世界的夜游项目爆满,几乎一票难求。
毕竟在40度的白天,连东北虎都懒得睁眼。
第二个自救姿势,是空调经济的全面爆发。
一些原本不热门的室内景区,比如科技馆、室内主题乐园、书店突然在高温天里成了人类避难所。
一位上海室内主题乐园的负责人和我直言,“只要客人进门了,不消费都没关系,让他们先凉快下来。”
这话听着佛系,其实是最有效的引流,因为在晒化的马路上,能找到一个让全家人不中暑的地方,比什么都重要。
酒店也很懂做打包套餐,尤其是那些目的地为主的度假型酒店今年夏天注定吃香,还有什么比让游客呆在酒店里不用动更爽的玩法呢?
第三种应对,是营销话术的彻底转型。
过去做宣传,总是强调人多热闹,现在都换成了“凉感诱惑”:
比如,“清爽吉林·22℃的夏天”,再比如,“大理夜里要穿外套。”
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些腾冲、丽江的酒旅商家把实时气温当成最大卖点,每天一条气温播报,配合绿树、星空、风吹草地,简直是对全国网友的精神暴击。
当然,高温还给旅游业带来一种更长远的思考:我们是不是该重新讨论休假制度了?
当下,每年暑期才是大规模家庭出行的高峰期,而很多家长明知道七八月最热,还是得硬着头皮排队,花着三倍机票酒店钱,带孩子出门。
但如果有春假、秋假,家长错峰亲子出行的选择余地会多一点,既能分散高温压力,也能让国内旅游行业全年收入更均衡。
未来,极端天气不会是偶发事件,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
如何在越来越热的地球上安排出行计划,这不只是游客的生存指南,也是国内假期政策制订者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