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强大生命力。

在东方卫视6月30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教授,围绕这一话题开启现场对话。

《这就是中国》第290期

吴新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个结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来了,“第二个结合”是前几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并在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反响。今天我想着重围绕“第二个结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点,提出“第二个结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都不能少。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背弃这一魂脉,就要犯失魂落魄、迷失方向的颠覆性错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护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学好用好这个看家本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多次批评那种抛弃马克思主义、一味照抄照搬西方、奉西方制度和价值观为圭臬的西化论,警醒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是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具体结合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第二个结合”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另一方面,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称为我们的根脉。离开了延续至今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离开了中华文明长期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确立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就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割断这个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浮游无根、不接地气,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只有立足于中华文明,才能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提出“第二个结合”,其现实针对性显而易见。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既存在那种拒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西化论思潮,又存在那种敌视马克思主义的保守主义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它们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一厢情愿的。在中华民族创造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完全否定两者,忘记自己的老祖宗,或者把两者对立起来,都脱离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实际。

第二点,“第二个结合”的重点在结合,必须在结合上下功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上的结合一直在进行。当代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使我们以更加自信、从容、开放的心态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解决以前一度存在的“两张皮”“两军对垒”的问题,更为自觉、全面和深入地推动二者的结合,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综合创新。

因此,“第二个结合”中的结合,不是拉郎配,不是做拼盘,也不是合并同类项,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精神契合的基础上,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促使二者融会贯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此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忘了老祖宗,也不能单靠老祖宗,而要在思想文化上有新的发明创造,提出中国人自己的理论,产生中国自己的思想家、理论家。

就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那样:“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基因,同时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思想理论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的结合是强强联合、互相成就,是1+1>2,是培育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主体性,赋予当代中国思想和文化以生机和活力。

第三点,“第二个结合”不是为结合而结合,不是脱离实际的哲学思辨,玩纯粹的概念游戏,而是为了解答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和挑战,也就是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第二个结合”的不断深化,可以更好地为“第一个结合”服务,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克服各种问题和挑战,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指导,需要更为广阔的文化纵深,以调动一切资源,整合一切力量,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能动性、创造性。所有这些,都有赖于“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深入推进,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不断产生新的思想理论成果,赋予二十一世纪中国以精气神。

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密切相关。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解决很多世界问题的先行试验和试点。而在全球化和多极化并存的时代,世界上的很多问题也影响着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极世界瓦解、多极世界出现和多极化世界秩序形成的问题,也面临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给人类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给人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带来全新冲击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很多都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人类究竟要向何处去?人类如何形成新的多极世界秩序和新的人类知识和价值秩序?中国在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回答这些问题,回答这些“大哉问”,需要新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创造。而任何创造和创新,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需要立足点,需要资源和营养,更需要明确的方向。“第二个结合”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出自己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