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并保留原有文化的精神、韵律和复杂性并非易事。很少有人具备这种能力,而埃及翻译家兼学者叶海亚·穆赫塔尔正是当今阿拉伯世界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对汉语的热爱为他打开了广阔的大门,以将文本从单纯的汉语文字转化为在阿拉伯读者心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叶海亚·穆赫塔尔拥有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和汉语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埃及苏伊士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与翻译副教授。多年来,他将三十余部文学领域及其他知识领域内的中文书籍翻译成了阿拉伯语,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中国儿童故事传说系列》、《东方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北上》、《时间之河》、《中国式离婚》、《中国建筑图解词典》、《长征》等等。
他的努力不仅限于笔译,他还参与了同声传译和中埃两国之间的文化联合活动。他曾与多位杰出的阿拉伯和中国作家共同出席会议和研讨会,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担任阿拉伯语教师,在中国的文学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并参与过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和文化中心组织的活动。他还是中国杂志《人民文学》阿拉伯语版的编委。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获得多项重要奖项:2012年和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奖、冯子恺中国文学创作奖(2017年)、汪曾祺奖(2018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奖(2018年)、埃及文化部和国家翻译中心颁发的最佳译著奖(2022年),以及中国政府杰出图书贡献奖(2025年)。
叶海亚·穆赫塔尔共翻译了三十余部作品,荣获了中国和埃及颁发的多项重要奖项,并广泛参与阿拉伯及国际会议和活动,这些都使他成为了中阿文化交流深度的鲜活见证者,并积极参与双方认知的重塑。
半岛电视台对他进行了采访,以倾听他的这段经历以及他在文化长河两岸的旅程。

-
您翻译的哪部作品成为了您向阿拉伯公众展示的一张名片?
成为我向阿拉伯公众展示的一张名片的作品,是我翻译的中国著名小说家余华的小说《时间之河》。这部小说受到了阿拉伯国家内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众多作家、作者和评论家的赞誉。这部作品广为流传,事实上,我的名字也经常与它联系在一起。
-
您接受译作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译者是否遵循与写作类似的仪式?
事实上,与许多其他语言不同,我们选择从中文翻译成阿拉伯语的作品非常有限,这里存在多个原因,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与拉丁文学、俄语文学,甚至与日语和韩语等东亚文学相比,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其商业需求较为疲软,这也迫使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中国机构来开展翻译支持项目。
因此,我们只能从这些项目包含的书籍列表中进行选择。如果存在选择余地,我通常会努力翻译那些传达共同人文主题、易于被不同背景和文化的读者所理解的作品。
我尽量避免选择历史文化背景复杂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通常充斥着历史事件、古代哲学思想,并且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类作品要么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无法完全理解作品的细节,要么会迫使译者添加大量的解释,而这与文学翻译的本质和精神相悖。
我更喜欢翻译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因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一顿完整而丰盛的盛宴,易于消化且易于理解。选择中篇小说的另一个因素与阿拉伯语和汉语的写作和表达方式有关。中国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之后,其篇幅通常会增加一倍。即使作品原本就很庞大,翻译后篇幅的增加也会导致阿拉伯读者不愿阅读。
至于翻译仪式,我认为翻译仪式和写作仪式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一些仪式是很自然的。在开始翻译之前,我会查阅关于作者的所有内容,包括他的生平、风格、声望等等。之后,我会仔细阅读整部作品,并尝试阅读评论家对此作品的评论以及读者对此作品的看法。我还会查阅一些关于该作品的研究资料。
我的另一个习惯就是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包括电脑、词典等等。我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工作,而与大多数翻译不同的是,我喜欢一大早就开始工作,并且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必须完成的每日工作计划。

-
汉语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将其翻译成阿拉伯语会面临哪些挑战?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难的语言之一。它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语言。它没有字母,而是由成千上万个由笔画构成的不同字符组成。笔画之间的细微差别会导致字符含义的显著差异。汉语的语音系统也依赖于声调,这也会显著影响其口语意义。这些困难自然会给汉语学习者带来巨大的挑战。
然而,最困难的方面在于其含义的丰富性、文化和历史背景、符号的各种语义内涵以及某些术语或词汇所承载的内涵,这些内涵反过来又会影响预期含义。谚语、俗语和口语表达也存在一些困难。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翻译过程变得复杂。此外,辅助工具(例如专业的阿拉伯语词典、指南文本和语言资源)也十分匮乏。
与其他语言一样,仅仅掌握中文并不足以使译者取得优异的成绩。许多人精通中文,但翻译水平却不高。恰恰相反,有人认为“精通中文并不等于精通翻译”。
在我看来,翻译本质上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磨练。如果没有持续的实践和接触各种文本,例如新闻、政治、科学、经济、法律和文学文本,译者就无法达到专业译者的水平,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方面。
-
中阿互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中阿互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相关官方机构的支持不足和作用薄弱。埃及政府和私人文化机构在支持中埃翻译运动方面的作用极其薄弱,且仅限于某些政府机构(例如国家翻译中心)开展的少数项目。此外,还有一些私人机构(尤其是智慧之家文化集团)在积极争取和支持大量中国图书和文学作品的版权,以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出版。
翻译支持举措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埃及。然而,在海湾国家,翻译支持举措正在显著增加,我们注意到这些国家有大量的翻译项目。翻译也通过颁发给该领域高素质专业人士的宝贵翻译奖项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个问题是学术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大多仍然依赖于理论层面和过时的模式,缺乏实践层面和现代化。这阻碍了学生从事笔译工作,也阻碍了他们毕业后从事笔译实践。

-
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哪怕只是比喻)一个汉译阿的黄金时代,那么它指的会是哪个时期?为什么?
阿拉伯世界的中文翻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其他语言相比起步较晚,直到本世纪头十年末才蓬勃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目前就正处于汉译阿的黄金时代。
然而,我担心这种情况会在未来发生变化。目前这一代的埃及翻译家可以被称为中间一代——顺便说一句,他们构成了将汉语译成阿拉伯语的中坚力量。这一代人师从第一代中译阿教授,而其中一些教授现已过世。尽管这一代翻译人员数量有限——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其他领域,但他们都承担着将中文翻译成阿拉伯语的重任,以便为阿拉伯语图书馆提供了大量涵盖各学科领域的中文书籍的译本。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年轻一代能够在未来担当翻译重任。年轻一代的毕业生缺乏耐心去实践翻译。翻译一本书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些书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与当前一代毕业生的性格和他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符。
在这一代人看来,翻译并非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尤其是在与中国的贸易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而中国是这些汉语学习者的首选。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热衷于从事旅游业,而这是另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
尽管存在所有这些因素,我仍然相信阿拉伯世界的中文翻译未来前景光明。然而,培养新一代有前途的翻译人才、提高人们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获得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翻译界权威人士的支持,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
获得的奖项如何提升您在翻译领域内的影响力?
就个人而言,“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代表着来自中国的赞赏和荣誉。我曾在中国生活和学习,我翻译它的语言,也曾在大学内教授中国的语言。就专业层面而言,该奖项认可了我多年来在翻译领域内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是中国政府授予全球从事翻译和汉学研究的外国人的最高荣誉奖项。
该奖项由中国宣传部长颁发给获奖者,这是中国政府最高、最重要的职位之一。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我曾5次申请该奖项,当时我已经翻译了大约20本著作。我曾入围前两届奖项提名,而今年我终于获奖。
该奖项的提名基于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参赞的推荐,以及中国出版社的提名。该奖项于2005年设立,每年颁发给全球5位翻译家、5位作家和5家出版社。今年是第18届,自设立以来,它已评选出215位获奖者,而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之一。
当然,这个奖项将为我与中国和阿拉伯出版社的合作开辟了新的视野。它还将在帮助我获得知名作家畅销作品的出版权、申请翻译支持项目以及其他提升我在翻译领域的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颁奖仪式
当荣誉和赞赏来自中国时,感觉就不同了。我曾在中国学习,我翻译的语言来自中国,我教授的民族来自中国。这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如果你知道的话。
我获得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以表彰我的全部翻译作品。
这是中国政府授予全球范围内专门从事翻译、创作、出版和汉学研究的外国人的最高国际奖项。我很荣幸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 (社交网站)
-
译者与出版社的互动机制是怎样的?您如何看待文学编辑的文化?
说到译者与出版社的互动,中文翻译的情况略有不同。我之前提到,我们通常接受中国官方机构提出的翻译支持项目。这些支持包括翻译费用和对出版商的支持。因此不存在商业风险。
至少对出版商来说,即使出版的作品卖不出去,也不会有经济损失。显然,在这种框架下工作会极大地促进译者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因为其中不涉及任何财务交易,而且整个过程仅限于翻译后的后续工作,例如编辑、校对、设计,甚至印刷。
至于文学编辑,在我看来,他或她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名译者,我把自己视为一面反映意义的镜子。我是一个准确的意义传达者,也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专业中介。我可能对我所翻译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达到了很高的熟练程度。然而,我的写作水平远不及作家,也远未达到吸引读者的文学品味。因此,文学编辑对于改进某些措辞至关重要。当然,这需要与译者达成共识,且不能损害原文的精神。

我还在过去6个月内获得了丰子恺外国散文奖、汪曾祺外国散文奖。
-
当一些作者发明或创造了语言词典中并不存在的新术语时,译者应该怎么做?
我认为,确保与作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是确保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时,译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或问题,而需要直接向作者请教,例如作者发明或创造了新术语的情况。
如果无法联系到作者,也可以向一些精通该语言的专业人士求助。目前可用的各种研究方法通常可以提供全面的答案。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译者必须敏锐地观察其所翻译语言社区中发生的一切。
例如,关注当地文化、体育和艺术发展,以及热门话题、时下俚语和其他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换句话说,译员必须勤奋地了解与该语言及其社群相关的一切,如同身处该社群之中。

-
在语言、文化及其他方面,您会给语言文学学院以及类似院校的学生提供什么建议?
我对语言学生的建议是,要对学习语言充满热情和渴望,要把它视为一种有趣的爱好,而不是一项必要的学术任务。他们不应将学习局限于学术追求,因为在当前教育资源丰富的环境下,自学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明白,学习语言就像照料植物;你越是呵护它,它就会越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他们也应该明白,勤奋学习语言终将结出累累硕果。他们还应该明白,语言学习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还涵盖其他认知、文化和历史层面。他们也应该注重提高母语水平,因为在母语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掌握一门外语是语言学习者普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最后,我建议他们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将自己与那些先他们而达到高级水平的人进行比较,以免因比较而感到气馁。重要的是要保持与同水平人士竞争的精神,因为语言是一条需要深思熟虑的道路,而竞争是获得成功的最佳和最快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