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合川老农民】

一、历史性的“归零”

2025年6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盘钟声刚落,交易员们盯着屏幕上的那条“零”——USDA出口检验报告里,上一周对中国的大豆装船量赫然写着“0.0”。这是他们从业二十年来第一次在夏季出口季看到如此刺眼的数字。

更震撼的是,这份“零”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周:从5月1日到5月31日,横跨太平洋的航线上,没有一艘散货船因为美豆而驶向中国港口。海关总署随后公布的月度明细表干脆把“美国”这一栏删去,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备注——“自2025年5月起,中国未再进口美国大豆”。

在接下里的时间里,这份震撼并没有戛然而止,7月、8月、9月,冰冷的数字“0.0”始终未发生任何改变,时间仿佛凝滞成巨大的阴霾,笼罩在美国豆农的心头。

往年此刻,美国农民都会喜气洋洋地到农田里收割大豆,因为这是中国买家开始下单的时间。但今年却是迥异的风景,在特朗普关税战的背刺下,中国的买家迟迟不来,这一年的收成又该何去何从?

2024年10月以来美豆进口趋势变化

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大连,港口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赫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甚至第一次出现的坦桑尼亚国旗图标,在“已靠泊”与“待装船”之间来回闪烁。

调度员点开最新一条船期信息——“桑托斯港,载重20.6万吨,目的地:中国青岛”。他知道,这条船承载的不只是黄澄澄的豆子,更是一整套被重新编织的全球粮食地图:它绕过曾经不可绕开的美国,把南美丰沛的阳光、黑海肥沃的黑土、非洲高原的雨季,一并打包送往太平洋西岸。一粒豆子,就这样在2025年的初夏,完成了对旧秩序的告别,也为新秩序写下了第一行注脚。

中国的去美国化贸易路线

二、中美大豆贸易的心路历程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大豆贸易一直是中美农贸的重头,为了更好地融入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2024年,我国取消大豆进口关税配额,实施3%单一关税。随后中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一路攀升,峰值一度达到3000万吨左右,进口比重最高达到64%。

2001年,中国与多哈签订加入WTO的协议

2016年特朗普上台,高调发动贸易战,受关税影响,美豆进口数量腰斩,跌至1664万吨,但在随后几年内又逐步回升至2000万吨左右。真正的转折点在2022年,疫情原因,美豆进口数量在中国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出现回调,逐步被他国卖家所取代。

可以说,清零并非突发事件,而是近二十年中美大豆贸易由“高度互补”走向“结构性脱钩”的终点。自2004—2024年间,中美两国贸易曲线经历四次重大拐点,而大豆贸易是此种大气候下的小气候。

2004-2025中国进口美豆数据及关键拐点

第一次拐点:入世红利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2004年取消大豆进口关税配额,为美豆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做好了铺垫。这一阶段亦是中国大量接受外资,深化开放,与全球接轨的时期,这种开放客观上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步了国内市场的主体性,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豆危机”,中国的粮油加工产业因美豆价格的波动兵败如山倒,产业尽数落入外资之手。

第二次拐点:金融危机与“南美替代”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海啸。为了救市,美联储三轮QE推动美元走弱,南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货币贬值,农户扩种,其价格优势开始反超美国,而中国的大豆进口占比亦悄然发生变化,至2012年,南美国家大豆进口比例首次超越美国。美国对华出口数量虽仍在千万吨级别,但份额已降至不足40%。此期间内,南美国家在大豆产业上的潜力逐渐浮现,为日后替代美豆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拐点:再平衡与“百日计划”

步入2013年,中国掀起了城镇化的热潮,国内养殖规模化、食用油升级、豆粕蛋白需求井喷,促成了对美豆需求二次扩张。2016/17年度中国进口美豆达创纪录3200万吨,占美豆出口总量六成。

2017年“习特会”后启动“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美豆成为中方平衡货物贸易逆差的首位单品。特朗普访华期间签下2500万吨框架合同,美豆期货涨停,产业界一度认为“黄金时代”重启。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美豆逐渐成为特朗普贸易战的手牌,大豆订单成为了其向国内豆农宣示“赢学”的一种手段,美国豆农看似在特朗普的庇护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但恰恰是这种将大豆出口与政治高度绑定的操作,最终敲响了美豆对华出口的丧钟。

中国市场的天量需求,使得美豆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大豆出口之所以能被特朗普政治化,也是因为美国大豆出口对于中国市场客观上存在着难以分割的依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曾经因为美豆对中国市场的垄断造成了中国粮油产业的溃败,而如今因为美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却成为了掣肘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重要棋子。

美国逐年大豆产量,2024年高达1.2亿吨,中国买家的退出使其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

第四次拐点:贸易战、疫情、地缘三重冲击

好景不长,盛极必衰,特朗普1.0时期在科技战、贸易战对中国咄咄逼人,背刺了本可以大赚一笔的美国豆农。2018年7月中国对美豆加征25%关税,9月再加10%,累计税率达36%,美豆完税价彻底丧失竞争力。

2019年5月中美谈判破裂,中国暂停所有美豆新采购,转向巴西“扫货”,蛰伏已久的南美豆源开始发威。当年巴西对华出口量达5700万吨,同比增34%,占中国总进口75%。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0年,天灾人祸汇集,一方面是疫情扰乱物流,另一方面是密西西比河水位低下,美国国内运力严重下降,难以保障交货。这使得中国国内大量订单持续转向南美。即便随后的俄乌冲突推高了黑海航线保费,打击了欧洲的卖家,但因为巴西、阿根廷大豆的异军突起,美豆在国内的份额持续下跌。

在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达1.05亿吨,其中美国只占2000万吨左右。

到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不足300万吨,而同期进口巴西大豆3850万吨,可以说美豆在华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中国的新贸易伙伴们瓜分干净。

而在夏季开始的新季采购中,中国进口商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在关税、可持续采购政策、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巴西同行的四重挤压下,美豆进口量归零。

2018-2025中国进口巴西大豆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