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成立7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境内外一直有声音试图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思想深处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西北边陲长盛不衰。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孙维国】

今年以来,新疆各族人民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举办各种活动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

新疆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鉴于境内外敌对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故意抹杀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史实,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因此,以国家治理新疆历史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系统梳理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辉煌史实,印证新疆自古就是我们领土的一部分,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新疆伊宁市六星街上的游客 天山网

新疆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历代中央政权因地制宜加强新疆治理,大力开发建设新疆,不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秦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将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必然产物。

从历代中央政权两千余年来治理新疆的历程来看,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中国中央政权治理新疆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方式,新疆始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于汉朝

新疆地区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是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汉朝通过在西域设立机构、委派官员、册封地方首领以及驻兵屯田等,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系,为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01年,设使者校尉在轮台等地屯田。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汉语文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言文字。公元前48年,汉朝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天山南北屯田事务。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新和县出土的“汉归义羌长”铜印是汉朝颁发给某支羌人部落首领的官印,是汉朝通过授予印绶的方式,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地方官员行使权力,从而将西域诸城郭首领纳入汉王朝职官体系中的历史见证。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拜城县黑英山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土垠遗址出土的汉简和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等,都实证了汉朝对西域的治理。甘肃省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中,有不少记录关于汉朝政府委派的官员和西域各地使者往来于此的史事。

司禾府印 汉代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作者提供

魏晋南北朝:新疆郡县制确立、儒家文化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仍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而新疆地区的各地方政权都臣属于中原政权。魏晋政权继承汉制,仍然设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海头城(今新疆若羌县罗布泊一带),又命戊己校尉驻守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管辖屯田事务。若羌县楼兰遗址、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简牍印证了魏晋政权在西域设官建制、屯田戍守的史实。

从楼兰遗址发现的简牍记录,“西域长史营写鸿胪书到,如书罗捕,言会十一月廿日。如诏书律令”,这说明西晋的政令和法律通行于新疆地区。海头城遗址发现的一组书信残稿,是当时前凉西域长史李柏写给前凉王张骏及西域城郭首领的信稿,反映了前凉曾设有西域长史一职。

327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设高昌郡(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出土的《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王宗上太守启》、《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建初十四年(418)八月廿九日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民韩渠妻随葬衣物疏》,和《北凉承阳二年(426)十一月高昌郡高宁县户籍残片》等纸质文书,证实了前凉、前秦、北凉等地方政权在吐鲁番盆地设立高昌郡,派遣太守治理的同时,下设县、乡、里等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组织系统,还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北魏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晋制,设州、郡、县。同时,为了边防的需要,在西北地区采取军镇制度进行管理。445、448年,北魏先后在鄯善、焉耆设军镇,“赋役其民,比之郡县”,说明军镇征民赋役,军民兼治,具有郡县形制,进一步强化了北魏对西域的治理,标志着郡县制度由东向西进一步推进,为隋朝设立鄯善郡、且末郡打下了基础。

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麴诸氏。塔里木盆地周缘有鄯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等绿洲城郭。随着中原各政权对新疆地区管辖力度的加强,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地区,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确立,其职官结构基本承袭了两汉与晋朝的制度,与中原等地区郡县大同小异。官文书制度既反映君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反映官僚制度组织的相互关系。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地方政权时期的官文书来看,既有高昌王给各机构下达政令的下行文书,也有各行政机构上奏高昌王的上行文书,表明高昌政权存在着一套来自中原的完整的官文书制度。

此外,儒家文化思想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汉语在高昌国占据主导地位,流行五经、诸子集、历代史等汉文典籍。如在鄯善出土了《三国志》的《虞翻传》和《张温传》残卷,在吐鲁番出土了大量高昌国时期用来教学的经史典籍,如《毛诗》、《论语》、《孝经》、《孝经解》、《汉书》、《三国志》、《晋阳秋》、《谥法》、《急就章注》、《千字文》等写本残卷,反映了新疆地区各民族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原文化的情况。

《急就章》古注本 高昌延昌八年(公元568年)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作者提供

为普及儒家文化,麴氏高昌国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官学制度。秦汉以来,官府兴办的学校有太学、国子学等,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称为学官或教官,有祭酒、博士、助教等。高昌也有类似的制度,据《周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通过学习中原文化,“大一统”思想在新疆地区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天山南北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为新疆各民族的交流和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唐: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609年,隋炀帝率军击破了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在新疆东南部设置了鄯善、且末两郡。610年,设伊吾郡。鄯善、且末、伊吾三郡的设置,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施行范围。618年,唐朝建立。630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消灭了东突厥,伊吾城主石万年率所属七城归顺,改伊吾为西伊州,632年又改名为伊州。640年,唐军得高昌,改为西州,设安西都护总领西、伊二州。安西都护府是汉代西域都护府的继承和发展。

649年,唐朝以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置庭州,将郡县制首次推行到天山以北地区。657年,唐朝彻底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原属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塔里木盆地诸绿洲政权归唐,统一西域。次年,将安西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治所由高昌迁到龟兹。702年,设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管理天山北路的军事防务。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

至此,形成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的政治格局。派遣唐军在塔里木盆地驻防屯田,分置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后以碎叶取代焉耆)四镇,统称“安西四镇”。每镇统兵约3000人,将士平时屯田生产,战时出征。据统计,当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辖屯田共计56屯,以每屯50顷计算,屯田达2800公顷。

《景龙四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 唐代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作者提供

另外,实行因俗而治,在伊、西、庭三州实行州县制,推行与中原地区完全相同的制度和法令,如州县、乡里、、均田、租庸调、镇戍烽守捉、馆驿、车坊、马坊、长行坊等制度。而对少数部族实行羁縻统治。如在塔里木盆地,在原先基础上设置四大都督府,册封其王为都督,使用唐朝名号与官职,管理内部事务。西域各地除定期要向唐朝朝贡并接受册封外,还要服从唐朝及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的号令和调遣,协助唐朝守卫边疆,维护西域的安定。

新疆多地出土的各类官府文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全方位地实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主权与治权。汉语文是官府文书中的政治通用语,又是铸币中的法定文字,在西域各族中广泛使用。吐鲁番出土了大量《诗经》《尚书》《礼记》《论语》等写本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