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开创了新疆发展的新纪元。

在过去70年里,这片“三山夹两盆”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里,在多民族共生中,长出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本文节选自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10月出版的新书《什么是新疆》,以权威数据和鲜活叙事诠释了新疆令人惊叹的现代建设。值此佳节,观察者网刊载此文,以飨读者。

【文/星球研究所】

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新疆创造了一片文明的海洋。在现代视角下,这里是一片蕴藏着无穷潜力的海洋,既有孕育瓜果的千里沃野,也有能量涌动的矿山油田。

然而,在70多年前,这片潜力之海还未被挖掘,被牢牢封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仅有195千克,公路通车里程也只有3361千米,连一根铁钉都要从国外进口。人们居于沃土之上,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生活。

如何解除封印,将无形的潜力变为有形的物产?建设,是新一代新疆人给出的答案。

建设,让今天的新疆人均粮食产量高达880多千克,不仅早已实现自足,还源源不断地供给全国,这里化身为物产的海洋。

建设,让今天的新疆终于有能力吸取深藏的能量,2024年原煤产量为5.43亿吨,原油产量为3295.8万吨,天然气产量为422.7亿立方米等,这里宛如资源的海洋。

建设,让今天的新疆拥有全国数量最多(27座)的民用机场、里程高达23万千米的公路网络、近1万千米的铁路网络,这里成为物流的海洋。

置身于潜力的海洋,建设改变新疆。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无数的微小瞬间若汇聚在一起,就能唤醒新疆最蓬勃的田野、最富饶的荒原。

一、蓬勃的田野

新疆的田野,几乎能“种”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它用中国5%的耕地和园地,种出了全国22%的葡萄、45%的红枣、55%的甜菜、80%的加工番茄、92%的棉花……在卫星视角下,碧绿的葡萄沟、雪白的棉花地和火红的辣椒晒场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块色彩斑斓的地毯。你置身其中,就仿佛掉进一汪洋溢着瓜果香气的缤纷海洋,放眼望去,无边无际。

戈壁滩上的晒场 摄影@李旭

这是一片最蓬勃的田野,无穷的潜力蛰伏其中。然而,在成为中国的超级粮仓之前,这里大多只是尚未开垦的荒地。从荒地到粮仓,新疆是如何做到的?这要从沙海中的“生命之岛”绿洲讲起。

壹·绿洲之困

摊开地图,你会发现新疆近2/3的面积都被荒漠占领。前赴后继奔来的河流突出重围,在盆地边缘及河谷地带滋养出一个个“生命之岛”,这就是天然绿洲。

数百个绿洲就像沙海中凭空冒出的碧玉,黄绿地带之间没有任何过渡,蓬勃的生机与荒凉的沙漠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既珍贵又奇异。在吐鲁番,绿洲是火焰山脚下藤蔓缠绕的葡萄沟;在哈密,绿洲是戈壁滩旁甜香四溢的瓜田;在库尔勒,绿洲则是黄沙之中果实累累的梨园。

焉耆葡萄种植基地 摄影@卢奕霖

天然绿洲只占新疆总面积的约5%,却是这片大地的精华所在。

它们大多位于山前的冲积扇平原,或位于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天然适宜农业耕作。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拥有极其优越的光热条件,全年日照时长可达2600多小时,比南海之滨的广州足足多了1000小时。漫长而温暖的白天促进光合作用生产养分;到了晚上,沙漠温度骤降,又减少了呼吸作用对养分的消耗。作物养分从而不断积累,果肉饱满,味甜如蜜,新疆也获得了“瓜果之乡”的美名。除了瓜果,这里还适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

然而,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开发并没有理想中那么顺利。

无情的风沙是绿洲的“头号杀手”。天然绿洲面积狭小,往往被浩瀚的沙漠或戈壁包围。狂风席卷着粗粝的风沙,将本就零散的绿洲撕碎,甚至完全吞没。昔日繁华的楼兰,如今已消失在黄沙之中,只留下一片残破的废墟。千百年来,风沙不休,许多绿洲依然难逃被风沙掩埋的宿命。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部分沙丘曾以每年2~5米的速度侵蚀绿洲。过去,塔克拉玛干南部的策勒县,因风沙的侵袭无奈被迫三次搬迁。邻近的于田县,一年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被沙尘天气笼罩,频繁肆虐的酷热干风使得作物绝收,当地百姓的生活因此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加剧人们艰难处境的不只风沙,还有落后的生产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的产业格局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土地靠木犁翻耕,肥料靠肩挑人扛,麦子靠镰刀收割,几亩地就需要全家人竭尽全力打理,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00多千克。

这种粗放型的耕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极有可能破坏土地潜力。例如,人们长期采用的大水漫灌方式,除了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严重的是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也随之上升到地表,随着水分蒸发,盐分逐渐在土壤表层累积,造成土壤盐碱化。原本肥沃的土地,不得不因盐碱化的逐渐加剧而被迫弃耕。

有限的绿洲,难以维系当地百姓的基本生计。1954年,中共中央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他们与当地百姓一起,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激活这片土地的潜力,让“生命之岛”变为“物产之海”。

贰·再造生机

首先要解决的是风沙。

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兵团团场成了抵御风沙的第一道屏障。自进驻以来,兵团职工就持续在绿洲边缘和农田周围种植各种防护林。1978年,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拉开帷幕,新疆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战场”,正式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人们精心挑选梭梭、红柳等适应沙漠气候的植物,利用它们发达的根系牢牢锁住流沙,这种治沙模式被称为“生物治沙”模式。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工程治沙”模式则大显身手:人们将秸秆、麦草等编织成1米见方的“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将流动的沙丘切割固化。

“植物大军”护航G216国道 摄影@杨捷

随着科技发展,近年来,一种新的治沙模式得以推广。人们在沙漠中竖起光伏板遮挡阳光,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固沙”的良性循环,这就是“光伏治沙”模式。

2024年11月28日,人们种下的最后一棵玫瑰苗在于田县生根,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达3046千米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终于实现了锁边“合龙”。在与风沙持续数千年的斗争中,这片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正逐渐走出“沙进人退”的困境,焕发新的生机。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草方格 摄影@邹懿

人们守住了原有的阵地,还要想办法创造更多的绿洲,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水。不同于刻板印象,新疆的水资源总量并不低,人均水资源量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新疆缺的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水,也就是说,它是由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结构性缺水。因此,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和调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是“节流”,充分利用仅有的水,尽可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里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早在2000多年前,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农民就通过坎儿井减少引水过程中的损失。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建造坎儿井,在其他地区,人们只能修建明渠灌溉农田。为了减少渠道渗漏,人们利用塑料薄膜、混凝土等材料为沟渠穿上“防渗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