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年MAGA运动领袖查理·柯克被枪杀,在美国乃至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这起枪杀案反映了美国政治、社会面临怎样的冲突?特朗普政府对柯克之死的应对,与历史上的政治暴力有何不同?
【观学院直播厅-思想者说】第13期聚焦这起“悲剧”,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龚炯、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大学副教授孙太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杰出教授黄靖三位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学者,进行权威解读。
本文为对话实录上篇。
【整理/观察者网 郭涵】
·柯克何以成为青年右翼保守派代表人物?
黄靖:观察者网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在美国刚发生不久的、非常戏剧性但很悲惨的一件事情,就是美国右翼保守主义的青年领袖式人物查理·柯克被枪杀,并且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在美国的孙太一教授,另一位是对外经贸大学龚炯教授。
观学院直播厅【思想者说】第13期
我个人是这样看的,不管柯克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作为如何,被枪杀这件事情确实是个悲剧。仅仅因为个人的立场不同就实施暴力,这在任何时间场合下都是不能被鼓励的,是要反对的。这一点我想二位嘉宾也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首先我们对查理·柯克这个人做一点了解,他才30岁出头,并没有上过大学,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活跃,并且组织了一个叫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 的组织,很快就成为美国右翼保守派里相当有威望或者说号召力的一个青年领袖。
在特朗普两次赢得大选的过程中,他都为其赢得青年选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对他如此的看重。那么我想先听听孙教授的看法,因为你在美国对情况更了解,查理·柯克是怎样成长为这样一个右翼保守人物?他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力量?他的成名如此之快,又反映了怎样的美国社会背景?能否简单跟我们谈谈您的看法。
孙太一:非常感谢黄老师,也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和各位观众朋友们一起交流。柯克成长于芝加哥郊区,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已经热心参与政治,据说他当时读了一本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经济学相关的书,然后觉得共和党的价值观跟他更契合。可以看到,早期的他其实更多是处于共和党当中自由主义的这个分支,也就是主张小政府,不要有过多的政府干预,主张自由市场经济。这些主张跟现在的MAGA派其实已经有一定区别了,比如特朗普加征关税等做法,跟他们的理念是有直接冲突的。
当时的柯克可能更像今天共和党内部兰德·保罗(Rand Paul)这样的人物,但他同时又是积极动员校园学生力量的这么一个领导型人物。比方说,在美国的校园里,他突然发现餐厅里面饼干的价格卖的太高了,然后他就组织同学们一起发起抵制,把价格降下来。所以他一直能够看到社会当中的一些不公,然后采取一些行动。当然了,这些是从他自己的视角,从他自己的经历出发。
遭遇枪击身亡前,查理·柯克正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 视觉中国
柯克在高中毕业后其实尝试过要读大学的,申请报考西点军校被拒了,虽然被得克萨斯州的一所大学录取,但最终他是在芝加哥郊区的一个社区学院尝试念了一个学期,发现不太对胃口,然后就决定辍学来直接参与政治运动。柯克在2012年的时候发起了美国转折点,也就是后来让他成名的这个组织。
这个组织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能够直接融入到美国校园当中,和那些学生直接辩论,而且现场往往是他一个人面对很多年轻的学生,甚至跟他立场完全相左的学生群体去进行辩论。这使得他在辩论过程中历练了一些话术,又能够让一些人听到平时他们并不一定能听到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柯克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尤其是年轻白人男性。对于这个大学校园群体来说,共和党的学生领袖、青年领袖直接进驻去影响,其实是无本万利的,因为这个群体如果不去影响他们的话,绝大多数人本来都会给民主党投票。但是,如果你能够说服当中哪怕10%的人,就相当于直接从民主党的票仓里挖票了。
柯克在今年年初跟加州州长纽森对谈的时候,也聊到这个战术,本来他们的目标是要在多少年之前实现10%的年轻人立场改变,结果2024年就提前完成了目标,让10%的美国年轻人转而投票给共和党和特朗普。
因此柯克其实是针对年轻群体,但同时也因为他自己的基督教背景,在宗教群体、白人男性群体当中逐渐积累了人脉和政治势力。到最后,他跟特朗普的儿子关系非常好。他也是作为中间人,把万斯介绍给特朗普这个圈子。所以万斯后来在演说当中也特别感谢柯克,因为没有柯克,万斯现在也做不了副总统。
黄靖:您刚才说了,柯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校园年轻人的看法,尤其是年轻的白人男性,并且是转向到非常激进的右翼方面。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有句老话说,如果你20岁的时候不激进,就是没有良心或者情怀;如果到40岁了还不理性,你就没有脑子,就没有责任感。
但一个基本的趋势是,年轻的学生们一旦激动起来都是偏左翼的,在全世界的政治社会史中都是这样,大家都认为以前美国的历史也是这样。
我们都在美国大学教过书,像我在犹他州大学教书的时候,那边一切都是非常保守的,而在哈佛、斯坦福教书的时候学生们就比较靠左一些。总的来说,年轻学生都是偏向于左翼的,因为他们有理想,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更公平,尤其是因为年轻的学生大都一无所有,不需要担心失去什么。
几年前,美国参议员伯尼·桑德斯还参加过大选,他的大多数支持者都是非常左的年轻学生,倾向于支持民主社会主义。怎么到柯克这边,反其道而行之,动员起来一批年轻的白人男性学生,跑去支持右翼,而且非常激进,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现象?美国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现在看来,柯克在这方面确实有他非常独特的性格。我想问问龚教授,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角度看待这个现象?为什么现在许多美国学生开始支持右翼,而且如此激进呢?
龚炯:首先非常感谢黄教授邀请,也非常感谢观察者网的观众朋友们,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交流。您提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在美国的年轻人当中,比较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偏右翼的这部分人口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说美国年轻学生全都倾向于支持民主党。
现在美国年轻人的政治取向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一个当然是美国的经济状况,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中西部出现了“铁锈带”,大量的工厂倒闭,当地失业率上升。现在有一批年轻人其实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中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他们当然会抵制民主党主张的这类全球化思潮。
另外,我觉得也跟福音派保守力量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回潮有关,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开始有组织地参与政治。比如这起案件中的刺客,泰勒·罗宾逊,其实也是生在一个非常典型的犹他州保守家庭、在深受教会影响的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我觉得这一类人群他们一直存在。
至于查理·柯克对美国校园的影响,一个比较突出的看点在于,大家都知道美国大学校园里的氛围一般是比较左的,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全是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里的教职工大多比较亲民主党、亲左派,导致了左派在校园里的声音比较大。
柯克进入美国大学校园,相当于进入了美国左翼、民主党的堡垒,激发了那里比较倾向右翼的学生,让这些人发出声音,并进行组织。我觉得查理·柯克的个人背景有两点非常特殊,一是他的口才确实非常好,形象也非常好。虽然我们仔细推敲那些辩论会发现,他其实经不起真正的检验,相比真正的讲道理、辩论,他有点雄辩或者说诡辩的意思,也对一些话术做了研究准备工作。我觉得这一点很明显。
第二点就是他的组织能力非常优秀。他创立的美国转折点能够在全美这么多校园里组织活动,不仅仅是建立一批分会,而是实际地、有组织地在校园里开展广泛的政治活动,这一点跟其他在美国搞政治的人有很大区别。然后他得到了右翼政治势力的各种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才能在今天美国的政治舞台上拥有如此广大的观众。
我之前开玩笑说,柯克生前在美国的政治地位,有点类似“共和党青年团书记”,如果他没有被暗杀,将来肯定是要在MAGA运动中“接班”的。这很可惜也确实很残忍。我们待会讨论美国政治的暴力化趋势。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美国政客被枪杀,而柯克也成为其中一个数据之一,非常不幸。
孙太一:本来如果J.D.万斯2028年参选总统的话,搞不好柯克就是他的主要竞选搭档之一。
当地时间1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前往犹他州为柯克抬棺 视频截图
对于刚才黄老师的问题我想补充一下,虽然美国现在的政治光谱按意识形态有明确的从左到右排列顺序,但其实柯克、特朗普这些人与桑德斯这批民主党最左翼势力之间的共同点,可能比他们和拜登、哈里斯这样的中间温和派的共同点还要多。
为什么?因为美国社会并不一定是完全意识形态化了,但他们现在找到的一个可动员选民的主张就是反对建制派。因为两边都有共同的诉求,对于社会当中的不满情绪和不公平,他们能够非常精准地去把握。无论是美国的民主党左翼还是共和党右翼,大家都看到,美国劳工的工作机会好像慢慢变得不太行了,收入水平也不太行了,医保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能都没有了。但是左翼和右翼对这个现象的叙事会有很大区别,从柯克的角度来讲,就是白人男性失去了以前的“荣光”。
现在美国社会讲的是女权,讲的是性少数群体权益,结果把这些男性变成了弱势群体。所以柯克一直在推动回归传统家庭的概念,包括只能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女性在家庭中要去服从男性,社会上不能剥夺白人男性的机会,不能因为少数族裔的种族肤色就把更多机会让给他们。柯克这种叙述主要针对的就是白人男性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挑战,从而使一种反建制派的叙述能够获得更多支持。
而柯克主张的镜像面其实就是桑德斯。比如桑德斯最近访问的西弗吉尼亚州,传统上一直是蓝州,有足够规模的劳工群体去支持民主党,那里的工会势力特别强。然而,就在最近20年里,西弗吉尼亚州变成了美国最保守、最红的州之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对现状有许多抱怨。桑德斯去那里,和2016年、2020年还有2024年给特朗普投票的民众一起聊天,突然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居然有这么大的共鸣。不管是民主党的左翼还是共和党的右翼,现在推动这些力量崛起的主要还是他们反对建制派、反对现状的一种本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