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卫视9月22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侯赛因先生和来自约旦的青年学者马娜,共同交流在国际视野比较下的中国文化密码。
侯赛因: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叫侯赛因·伊斯梅尔,来自埃及。我是《今日中国》杂志阿拉伯语版的副主编。我想从国际视角谈谈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其在物质和非物质领域积累的成就,而文化则是区分一个人类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各种形式和体系。我们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决定了文明或文化的形成。
要理解中国文明和文化,或许有助于追溯其起源。中国人相信他们同出一脉,他们将自己的起源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两位是黄河流域两大部落的领袖。传说中,两位领袖因争夺土地和人民而爆发争端。这场冲突以黄帝击败炎帝部落并将其吞并而告终。黄帝继续建设他的国家,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建立了华夏民族,这和中国人是一个意思。因此,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毫无疑问,这种血脉纽带而非对土地、河流或其它自然特征的归属,在编织中国人之间的关系网并加强集体民族归属感方面发挥了作用。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古老文明中唯一保持连续不断的独特文明。因此,21世纪的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其最早起源而不受玷污。中国文明是最纯净的文明之一,它没有与其它文化融合。即使受到其它文明的影响,它也保留了其本性。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国对外国思想的同化一直持续至今。
在思想上,中国人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这些学说总体上是一种道德教育,鼓励服从、尊重和崇敬长者,以及对年轻人的慈爱和体恤。最重要的是,他们提倡终身学习。
尼山圣境孔子像
在环境上,中国拥有各种自然现象、地形、地貌和气候。中国既不是全年极端寒冷,也不是极端炎热。中国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从南方的温暖和炎热过渡到北方的寒冷。在同一天,中国四季分明。这种环境混合造就了一种温和的文化。许多人可能会以钦佩和惊奇的目光看待这个占地960万平方公里、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国家的长期稳定,而与此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正面临社会和政治动荡与不稳定。
稳定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它是一种信念,自中国人成为统一民族以来,直到今天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中。通过回顾中国文化从起源到当代中国,我们可以找到几个观察点,它们凸显了这种文化的特征并强化了对稳定的信念。这些观察中最首要的是中国文化对稳定的追求。中国人将稳定和安全置于一切之上。如果让中国人在稳定和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之间选择,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稳定。
第二个观察是中国文化中变革或转变以及适应的中心思想。根据中国哲学家的观点,所有自然现象都由对立但互补的表现形式组成,处于不断地流动和动态平衡状态。
第三个观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中庸,这导致中国人将他们的国家视为世界的中心。这种中庸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学说,它呼吁在解决争端或分歧时保持平衡与和谐。这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被称为中庸之道。只要观察中国人在谈判时的表现,就能注意到他们运用中庸理念。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运用到谈判中,以实现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共识。中国在调解伊朗和沙特关系时就是这么做的,促成两国恢复关系。这种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头脑、思想和心中。它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他们总是热衷于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并对他人敞开心扉。
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其适应能力,并懂得取人之长,化为己用。更在于其善于运用数千年积淀的智慧底蕴。任何对中国人事务感兴趣的人,都必须注意到中国人的一切中都渗透着中国精神。在他们所说或所做的一切中,你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它在中国人的建筑、树木、花园、行为、态度以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显而易见。中国精神在许多事物中显而易见,或许很难定义中国精神是什么,然而,你不由自主地会感受到它、触摸到它,被它包裹。接近中国精神可以大大帮助你解开你可能看到的关于中国人的谜团。它也可能为中国奇迹和中国优越性的成因提供答案。
最后我想说,理解中国文明和文化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过程。然而,没有这种理解,我们对中国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前景的理解和展望将会极其受限。
非常感谢。
马娜:
今天我想从一个游戏开始讲起。10年前在约旦的汉语课堂上,我的老师拿出了一碗豆子和几双筷子。他说谁能用筷子夹起最多的豆子,谁就是今天的冠军。那是我第一次触摸到中国文化,充满趣味。那时候我们通过大学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认识中国,舞台上有绚丽的舞蹈、神奇的功夫表演。我们和中国同学去中餐厅,面对碗里面长长的面条,筷子在手,但是夹不住面条。我们觉得这一切新奇但是又不同。我们这群学生总是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想象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家。
我们以为中国文化与我们阿拉伯文化是两条平行线,直到我真正地来中国生活和学习。在这里我才发现了一个美丽的误会,原来那条看似分割东西的线其实是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和而不同”。在我的文化里,我们同样珍视与世界的相处之道。我们相信世界中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是为了让我们彼此比谁优谁劣,而是为了让我们互相认识、彼此尊重。
来到中国后,“和”这个字从一个课本上的汉字变成了我切身的体验。课堂上中国同学的热情让我感动,他们真诚地想了解我的国家、我的文化。饭桌上、旅途中,我们畅所欲言,我从未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
资料图:沙特阿拉伯政府已将汉语作为第二官方外语纳入沙特课程
当我的汉语水平逐渐提高,能够以一名研究者的身份更深入地观察中国的时候,我看到了“和而不同”更深刻更高级的体现。我去不同的城市调研中国的发展,惊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我参与翻译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术语,这是一个把古老的智慧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的神奇过程。来自世界的各地的我们,有着千差万别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但在交流中“不同”从来不是我们的阻碍,反而常常带来新的想法。
我仔细观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如何引导讨论,如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翻译建议。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仁爱、中庸、和谐这些术语,这些观念不是书上的古老的东西,而是活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里面。中国文化的秘密不只存在于古书中,也存在于每一个实践这些美德的中国人的行动中。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句话,人民如同手指,虽然有长短之分,却有独一无二的纹路和姿态。这本身就是一幅和谐又美丽的生命画卷。我们的不同并不会让我们彼此疏远,反而使我们可以紧密联系,一起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基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在中国学习的这些年,我亲自验证了这一点。我们之间的差异从未拉远我们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加亲近。
现在回望10年前那场用筷子夹豆子的比赛,我明白了,比较文化不是为了分清你是你、我是我,而是为了建起一座桥,说原来你也是这样想。我们发现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我们都把家庭视为最温暖的港湾。我们都对生命赋予无上的价值。这些共同的价值远比表面的差异更为根本。
最后,我想说文化交流其实是心与心的交流。感谢中国让我明白了“和而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让我看到并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同一个样子,而是接纳彼此的不同,把差异化作桥,共同生活,并以多样性建设和谐的文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