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燕婷】

经历9月9日的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于9月15日召开“阿拉伯-伊斯兰特别峰会”,后续发展则相当耐人寻味:既有各方共演的行礼如仪,也有暗渡陈仓的出其不意。

在行礼如仪上,这次会议也就像2023年11月、2024年11月的两次阿拉伯-伊斯兰特别峰会,虽然广邀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谴责以色列侵略、要求结束加沙战争,但没有形成任何集体政治或经济措施。说得更直接点,各种激烈陈词、慷慨激昂,不过是领导人轮流上台走个过场。

当然,埃及、伊朗都呼吁建立“中东北约”,前者主张在开罗建立联合军事指挥部,后者声称除非组成军事联盟,否则沙特、土耳其、伊拉克都可能成为以色列的下个目标。不过根据《中东之眼》(Middle East Eye)9月20日独家报道,这些提议遭到阿联酋、甚至当事国卡塔尔阻挠,最终船过水无痕。

显然,以色列虽在中东声名狼藉,却不足以让分裂各方团结。笔者曾在9月12日的文章《卡塔尔生气、美国回避:以色列伊朗“12日战争”后又一场大戏?》中分析,有鉴于卡塔尔、以色列、美国的特殊关系,不论这次打击卡塔尔事前知情多少,都很难改变三国既有的共生结构。而从峰会结束至今的发展来看,情况也的确如此:卡塔尔虽然高调召开会议,却也积极“控场”,无意真正推动围堵以色列的任何方案。

不过在出其不意上,虽然作为事件主角的卡塔尔“点到为止”,作为旁观配角的沙特却有所行动。9月17日,即峰会结束后两天,沙特突然宣布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表示未来针对沙特或巴基斯坦的任何侵略,都将被视作对两国的共同进犯;而有鉴于巴基斯坦的拥核国身份,这一举措也被视作核保护伞在阿拉伯的延伸,即便双方对此语焉不详。

显然,这似乎是以色列袭击卡塔尔的直接结果。但问题是:有鉴于沙特原本就与巴基斯坦存在特殊关系,袭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这次协议?说得更直接点,沙特究竟是因为袭击大受刺激,所以与巴基斯坦结成同盟?或是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利用这次以色列袭击的名目,顺势推进原本就与巴基斯坦商量多年的议程?

从中东复杂的地缘与战略棋局来看,恐怕不能完全归因于第一种解答,也就是“以色列暴冲、沙巴结盟”的直觉性叙事。

2025年9月17日,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迎接到访利雅德的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沙特阿拉伯新闻社

协议不是凭空出现

首先观察巴基斯坦的特殊身分。

许多分析都描述:这是巴基斯坦“首次打入中东”。确实,这次与沙特签署共同防御协议,算是巴基斯坦近年在中东的重要跃升,却绝非其“首次打入中东”,因为从各种角度来看,巴基斯坦与沙特的特殊关系早就行之有年,不论是经济或军事场域。而这背后,当然有冷战历史与沙特伊朗代理冲突的牵引。

首先是冷战,作为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共同成员,沙特面对起伏不断的印巴冲突,始终站在支持巴基斯坦的一方;而在美中苏战略三角成形的80年代,同为美国盟友的双方也受华盛顿调动,协助培育大量阿富汗“圣战士”,要让苏联在“帝国坟场”越陷越深。

接着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逐渐白热化的沙特伊朗代理冲突。

从地理位置来看,伊朗是巴基斯坦的西部邻国,两国边界长达900公里,又在文化、语言与宗教上存在深厚联系,这就为德黑兰的干涉提供天然背景。例如巴基斯坦长期缺乏能源,伊朗便在1990年代提议建设跨国管道,希望能对巴基斯坦出口天然气与电力。而从当时德黑兰的视角出发,如果印巴情势稳定,这条管道就有机会延伸到印度,最后建设成多边经济走廊,增强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

但这种构想明显受到两股脉络干扰:国际对于伊朗的制裁,以及巴基斯坦局势的持续动荡。后者尤其严重,因为巴伊交界的俾路支省,正好是“俾路支解放军”(BLA)的肆虐地区。即便伊朗与巴基斯坦长年协同反恐、展开联合边境巡逻与情报共享,也依旧防不胜防,基本上这同样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近年困扰。

也正因伊朗的力不从心,让沙特进场显得强势有力。

首先是宗教领域。在伊朗支持巴基斯坦内部什叶派的背景下,沙特也持续为巴基斯坦逊尼派提供资源,包括赞助大量清真寺、宗教学校。例如以沙特国王为名、位于伊斯兰堡的费萨尔清真寺,早在1986年至1993年就是全球最大清真寺,至今也还是世界第六大;巴基斯坦的宗教学校也在沙特慷慨赞助下,从1980年的800所暴增到1997年的27000所。

再来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领域。长年以来,经济援助都是沙特干涉巴基斯坦内政的重要工具,包括对于基础设施项目的直接补助、经济危机下的各种贷款,以及超过200万在沙巴基斯坦人的侨汇。

这如同中亚五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侨汇本身就是移工母国的经济重要板块,母国也会为了侨民的海外待遇、就业机会、合法权利与福利,不断与移工所在国政府展开谈判,这就导致俄罗斯在中亚、沙特在巴基斯坦,都因侨汇而拥有巨大影响力,不仅能干预政策产出,也足以扰动经济稳定。根据沙特2023年人口普查,在沙巴基斯坦人多达264万,是沙特第二大移民群体,主要组成就是各种劳工,而这显然是伊朗无法企及的领域。

接着是与这次共同防御协议相关的军事安全。基本上只要观察沙巴两国在这一领域的三大互动,就能明白这次协议绝非凭空出现。

沙特皇家空军参加在巴基斯坦举行的“信德盾2024”演习

第一是驻军。早在1979年,巴基斯坦就派兵远赴沙特,协助镇压占领麦加大清真寺的原教旨武装;两伊战争期间,巴基斯坦更有数万士兵部署沙特协防,即便1988年战争结束也没有撤军,而是留下少量部队继续驻扎,2018年巴基斯坦更是宣布加派部队。长年以来,沙特部队都有超过7万名巴基斯坦军人服役,其性质也显而易见:这并非强调宰制的“美式驻军”,而是巴基斯坦协防沙特安全的“军事朝贡”。

第二是高层交流与训练。有鉴于两国曾在冷战年代共同培训阿富汗“圣战士”,类似机制当然也被继承到了后冷战时代:军事训练与顾问支援,一直是巴基斯坦和沙特关系的重点。巴基斯坦既为沙特军人提供训练,也让高阶军官在沙特军事组织担任要职,例如曾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现为沙特伊斯兰反恐部队指挥官的拉希勒‧谢里夫。

显然,这种合作已经跨越军事交流,走向更高层次的特定国防政策与资产协调。而其终极目标,就是确保沙特在发生战争或其他形式动乱时,能够获得巴基斯坦协助。 

第三就是军火采购与核合作。众所周知,作为巴基斯坦国防部下属的最大军工复合体,巴基斯坦军工厂除了满足本国需求,还供货欧洲、非洲、亚洲、中东和美洲40余国,而沙特就是其中的主要进口国。

另在核合作上,沙特不只从1974年开始赞助巴基斯坦核计划,更是早在两伊战争期间,就有意采购可携带核弹头的巴基斯坦弹道导弹。当然,沙特是《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也受美国的核保护伞覆盖,照理来说没有获取核武的必要。但从沙特的视角出发,中东正好存在两个潜在核威胁:以色列宣称自己拥核、伊朗则持续推进核计划,这就导致不甘落后的沙特有意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