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来聊聊电影《731》。
现在各方对这部电影的观点呈现得也比较全面了。今年《南京照相馆》《东极岛》《731》这三部电影基本上从几个方面把这类题材面临的挑战、各方的需求和预期,以及不同评价标准所反映的问题,展现出来的一些有效探索,都呈现得比较清晰了。从电影本身来讲,几部电影不同的题材、艺术手段和最终的传播效果,反映出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现象:
第一,这些题材都是很好的题材,而且跟今天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现在大家应该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80年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对于法西斯行为的性质认定,以及由此构建的一整套认知和价值判断标准,其实构成了战后世界秩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对法西斯行为的披露、认定和追责,是战后国际秩序价值观的核心体现。
任何一种国际秩序都有其价值观基础。反法西斯战争后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就是要对日本军国主义、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进行有效披露、追责和谴责,把它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和平、安全与发展——我们要明确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并且要牢记谁做过什么,再结合他们后来的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可能重蹈覆辙、再次给人类带来灾难。
牢记历史,是为了让现在的和平与发展能够更持续、更有效地延续下去。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相关题材的片子其实还拍得不够。
尤其是在中国人民14年抗战、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揭露的种种残暴罪行方面,我们其实还有很多事要做。这些片子应该拍得更多、质量更高,引发更广泛的知晓、讨论和认识。这也是当今世界的需要——因为很明显,日本有些力量一直在那边蠢蠢欲动,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如果我们忘却这段历史,它很可能以某种形式重演。这毫无疑问将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第二,从电影表现形式上来说,很明显是需要创新和突破的。从现在大众观影后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来看,不管拍摄者最初意图是什么,受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艺术加工”已经形成了自己认知和看法。
为什么《南京照相馆》被认为是一部极好的作品?它对一个重大事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加工,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解决了一个难题: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二战东亚战场部分,是极其兽性、血腥和违反人类伦理底线的,是一种标准的反人类行为。但这种行为如何有效传播?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主体:二战结束后,日本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清算,还在不断否认、篡改历史。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曝光,但曝光过程中要考虑到传播效果。如果单纯聚焦于某种史实或纪实形式的还原,就会因为内容过于血腥暴力而无法有效展示。
而《南京照相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在镜头语言运用上体现了导演团队的用心,在故事情节展开和铺陈上体现了编剧团队的用心。通过对白设计、情节展开和全景呈现,让大家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审慎、克制但又精准的关键信息传递。可能阻碍传播效果的细节得到了有效约束,做了非常明智的处理——它不是用简单的血腥刺激场面来传递内容,而是构建了一个价值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那些真实血腥的细节和罪行是作为底色和底板,以照顾到大多数受众可接受的方式精准呈现,效果拔群。不仅国内传播效果不错,国际上IMDb的评分也体现出了明确的特点。
但是在《东极岛》和《731》这里,就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进行艺术加工时,所使用的叙事框架和底层逻辑不适配,从而引发了问题。
很明显,你必须走出东方主义的框架,也不能简单地复用文化工业的一些套路(这两个概念网上很多人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因为如果你用了这些,观众会出现很强烈的排斥和拒绝情绪。
今天的受众基本上不接受那种在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人呈现出“人猿泰山”式的痕迹;在探讨731部队涉及的人性和伦理问题时,如果你是从个体自由、个体价值这些角度出发去构建叙事框架,也可能引来较大争议。我们很明显需要还原的是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否则就会出问题。
第三,以《731》为例,看下来之后,我大概能还原出它被“调整”之前的叙事结构——从里面的一些“致敬”元素,包括对《肖申克的救赎》的“致敬”、对《越狱》的“致敬”,还有很多体现人性觉醒、自由或者跨越边界和身份认同的内容,你能感觉到那些东西的存在,剪掉一些内容确保了电影能够重新回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尽管效果还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但至少没有引发更强烈的负面观影反弹。
很明显,这三部电影告诉我们:除非原生态就得到正确建构,否则除了《南京照相馆》,另外两部片子即使通过后期各种方式去校准、挽回,效果还是会出现很大偏差。
当然,通过这几部电影引发的讨论,我们对于今天国际传播和影视作品中的所谓“话语权”,可能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二战结束后,苏联曾在伯力对日军细菌战进行过审判,这就是著名的伯力审判。图片为苏联出版的《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 央视新闻
伯力审判现场
今天中国所需要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要解决“挨骂”的问题,更要解决的是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历史叙事的问题。回到电影《731》,单纯批评它哪里不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在想的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把这样的题材拍好?怎么拍出与这个时代关切相契合的新意?
因此也就有了我发在微博上的那些内容——看完《731》之后,我从战后世界国际秩序和力量对比的角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跟大家交流几个心得:
第一,我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有了新的深入体会和理解。一层意思是在物理层面:当你的硬实力不够时,你会遭受入侵,侵略者会用强力夺取你的领土、杀戮你的人口,甚至灭亡你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存在。但这次我感觉到的是在认知层面:如果你是一个弱势的行为体,你甚至无法保证能向世人说出你所遭遇的那些残暴行为。
731部队的主要创始人、领导者石井四郎及其主要成员,在远东军事法庭上逃脱了审判。方式非常简单:他们与美国达成交易,用细菌人体实验的数据和资料,换取了被免于起诉的权利。在远东军事法庭的架构下,中国没有办法为自己声张正义,直到今天,在整个世界的传播体系中,关于731部队的这一部分被系统性抹去和隐藏了起来——没有得到足够有效的曝光,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惩戒和清理。
原因非常简单:受害者过于孱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办法大声说出真实发生的情况;而有能力这样做的强者——美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诉求,毫不犹豫地牺牲掉了弱者的权益,把这部分黑暗的历史隐藏起来,达成了交易。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中国在国力强盛之后,能做的一件事就是需要通过文艺作品,电影、文章、甚至游戏等一切你能想到的方式大声告诉世界:日本法西斯当时在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试验;他们在战争结束后没有受到应有惩戒;他们甚至延续了下去,衍生出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在暗处蠢蠢欲动,至今对世界构成着特殊的威胁。
对“落后就要挨打”的体会,就是在客观和主观层面上都要真正强大起来。首先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叙事框架、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到、听到所有发生的这些事情。
除了“落后就要挨打”,我还在想第二个问题:拍731部队,除了呈现它在中国所做的人体实验之外,还有哪些角度可以展示?
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侵华日军在14年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法的不仅仅是实验,还包括在中国展开的细菌战、化学战,这些史实应该逐一得到有效认识。细菌战部队绝对不止731这一支;731在中国进行的也不仅仅是人体实验,还包括在中国战场展开的细菌战行动。看完整部电影后,会让人产生一个感觉:好像“夜樱行动”(即二战接近尾声时,石井四郎提出用细菌武器对美国本土发动袭击以扭转战局)成了731部队唯一的一次实战行动。这种表述是相当不准确、相当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