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7日,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了一项共同防御协议,确立“攻击一方即攻击双方”原则。此举发生在中东安全格局剧变之际——美国对以偏袒削弱其安全承诺,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引发阿拉伯国家安全焦虑。

如何解读协议的战略意图?其对中东权力格局、南亚地缘政治有何影响?观察者网特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深度剖析,揭示协议背后的安全逻辑与大国博弈。

观察者网: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事时会用“突然”这词。您认为这一协议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结果,还是对当前地区安全形势变化的特定回应?

刘宗义:它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结果,不过当下升级并正式签署这样一个条约,确实与最近的事态相关,主要涉及两个事态:

第一个事态是5月7日的印巴空战。在中式武器系统的加持下,巴基斯坦击败了印度,这不仅凸显了巴基斯坦强大的军事能力,还大大提升了其在伊斯兰世界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第二个事态是最近以色列突然袭击卡塔尔事件,让沙特及其他中东国家特别担忧自身安全。

而且,以色列军队臂章上有一个“大以色列”地图,沙特北部地区、叙利亚、伊拉克的一部分、埃及的西奈半岛及尼罗河到红海的区域等等,都被以色列纳入所谓“大以色列”的范围。内塔尼亚胡当下疯狂扩张的心态,让伊斯兰世界重新认识到以色列对他们的威胁。

实际上,如今以色列不仅对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构成威胁,对整个阿拉伯人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都构成了威胁,甚至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即犹太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所以,海湾国家,特别是沙特,十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了条约。

观察者网:沙特开了头,之后其他海湾国家会不会陆续跟巴基斯坦进行类似的合作?

刘宗义:其实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一直存在。

巴基斯坦的空军为什么战斗力比较强悍,其飞行员几乎飞过世界上各种先进机型?这是因为海湾地区的王爷们财富丰厚,但军力相对薄弱,所以美国不担心将先进武器系统售卖给他们。之后谁来驾驶?巴基斯坦的飞行员便获得了驾驶世界上先进飞机的机会,并且能飞出最好的状态。因此,过去几十年间,巴基斯坦持续向海湾国家提供雇佣军,为它们提供安全保护,双方由此建立了长久的信任。

而且,巴基斯坦与这些海湾国家同为穆斯林国家,且都信奉逊尼派,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隔阂,这为双方达成相关协议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多年来,沙特、阿联酋等国一直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资金来源伙伴。巴基斯坦能挺过多次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以及中国不断提供的财政援助。一方有钱却缺乏军事力量,另一方有军事力量却资金匮乏,双方正好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观察者网:很多媒体在报道中强调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里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被问及巴基斯坦是否有义务根据该协议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时,沙特官员也回应称:“这是一项涵盖所有军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协议。”在您看来,巴基斯坦的核威慑能力在中东的力量平衡中能起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

刘宗义:对于伊斯兰世界而言,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堪称该世界的“终极武器”。不过,这些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在内,都是主权国家,各自有着不同的国家利益。所以,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对中东穆斯林国家只是起到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

我认为,即便巴基斯坦真的卷入中东冲突,除非以色列打击巴基斯坦的核设施,或者用核武器袭击巴基斯坦,否则巴基斯坦没有必要对以色列使用核武器。就以色列来说,倘若它真的打算侵略沙特,也用不着核武器。

观察者网:那沙特是否会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引进更多中式装备?

刘宗义:我们向巴基斯坦出售的军武,包括歼-10,都是出口型的,如果沙特想买的话,它也能够买到同样的,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渠道。

观察者网:此次协议是否意味着海湾国家开始构建独立于美国的防务体系?换言之,它是不是削弱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刘宗义:当前海湾地区的王爷们主要依靠美国来提供安全保障,然而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以及对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总部的空袭——让他们意识到,美国并不可靠,无法为它们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因此,这些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安全合作伙伴。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相关协议,确实有向美国表明态度的意图:除了美国,它们还有更多选择,即便离开美国的保护,也能够继续生存发展。

9月9日,卡塔尔多哈,以色列袭击造成的爆炸升起浓烟。 图自美联社

实际上,几十年来巴基斯坦一直为这些海湾国家提供雇佣军作为安全保障,不过过去这种保障可能较为非正式,如今则通过条约协议的方式,将国家之间的安全保障关系正式确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