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本已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日前表示,以色列“将因外交孤立而不得不适应一种带有自给自足特征的经济,并成为斯巴达式的超级大国”。这一表述在经济学界引发广泛争议与尖锐分歧。据专门研究经济学的希伯来语报纸《Globes》报道,专家们将此描述为重返“石器时代”。

“自给自足”意味着经济崩溃

曼努埃尔·特雷滕贝格教授——前总理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前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曾任职于内塔尼亚胡团队——猛烈抨击这一言论,他说:“在21世纪做出这种表态,意味着我们将回到石器时代。”

他解释道:“以色列经济很简单:我们把‘头脑’卖给世界,其他的一切从外部买来。所谓自给自足,就是把‘头脑’卖给彼此,其他一切都要自己生产。”

他补充称,任何朝着削弱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方向迈步,“都将意味着生活水平出现戏剧性坠落,并丧失为军队、安全与社会服务提供资金的能力。”

试图“淡化”声音

另一边,英飞尼迪投资集团(Infinity Group)主席阿米尔·艾亚尔则试图缓和舆论,认为“自给自足看起来像是孤立,但在我看来它也意味着力量与韧性”,并声称以色列“在水与能源等关键领域事实上已实现独立”。

不过他也承认,“自给自足”这个词用得过头了,暗示存在夸大成分。

尽管如此,他仍强调,“以色列在科技、天然气与军工领域的产业在全球仍有需求,没人会放弃它们”。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只是试图粉饰经济孤立日益严重的现实。

对领导层的信任危机与对未来的忧虑

《Globes》援引以色列财政部一位前金融官员的话称,解读内塔尼亚胡的表态“本质上是心理层面的”,并称“总理正在失去控制,但他不得不表现得仍掌控一切,于是他像是在有意识地规划把以色列转向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而不是承认世界正在把我们逼到角落。”

Profit Finance的首席经济学家阿米尔·卡哈诺维奇表示,“外交孤立并不新鲜,自10月7日以来就是一个持续进程,主要集中在文化、学术与军火贸易领域。”但他强调,任何“斯巴达式经济”的情景“都将意味着长期灾难”。

工业界警告“灾难”

以色列工业家协会主席罗恩·托默发出更为直白的警告:“自给自足将是以色列的灾难,会影响到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水平。”他补充说,“出口是增长的主要引擎,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我们的未来。”

托默呼吁政府“掉头而行”——与其“向内收缩”,不如加强出口能力、扩大贸易协定,并为工业部门提供确定性。

走向令人窒息的经济孤立

《Globes》的结论是: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揭示了以色列所面临的外交与经济困境之深重,关于“自给自足”或“超级斯巴达”的说法,实为传统影响力工具失效后的一种投射。

尽管其亲信试图把这描述为战略选择,经济学家却认为,这将把以色列拖回“石器时代”: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被侵蚀,同时丧失为其安全与经济“双重融资”的能力。

来源: 以色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