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来,全球掀起一轮围绕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潮;据《经济学人》报道,今年达到高峰,仅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就为运行大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支出近四千亿美元。

分析人士估计,到2028年底,全球在数据中心上的累计投入将超过三万亿美元,成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浪潮之一。但关键问题仍在于:如果这股热潮没有带来回报会怎样?

竞逐“通用人工智能”

报道指出,OpenAI、Anthropic等公司每隔数月便能筹得数十亿美元融资,两者合计估值正逼近五千亿美元。

这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源于一种信念:通用人工智能(AGI)——能够在大多数认知任务上超越人类的模型——可能只需几年就能实现。

《经济学人》评论称:“即便在最为乐观的情形下,许多投资者也会亏损,另一些则将获得天文数字的回报。”这种“非此即彼”的逻辑驱使大型公司无节制地兴建数据中心、扩张算力,同时吸引了地产开发商、电力企业乃至甲骨文(Oracle)等新玩家加入——甲骨文在发布与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雄心预期后,市值大幅攀升。

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总投入可能突破三万亿美元(路透社)

短期资产和经济放缓风险

不同于十九世纪铁路热潮或九十年代互联网泡沫,此轮投入逾半正涌向专用服务器与芯片等电子设备,其经济寿命仅数年。

一旦投资胃口回落,或因为性能瓶颈、电力短缺导致技术采纳放缓,大量资金或将迅速“蒸发”。尽管数据中心的土建结构与电力设施可再利用,但电子硬件构成了投入的大头,折旧极快。

广泛的经济影响

《经济学人》估算,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热潮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了约40%,尽管该行业在总体经济中占比不过数个百分点。若这一热潮放慢或破裂,将直接体现在数据中心建设缩减与相关就业流失上,进而拉低增长。

此外,美国股市估值日益集中于少数与人工智能强相关的科技巨头;而股票资产约占美国家庭净财富的30%,这一敞口甚至高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

因而,一旦这些龙头股价大幅波动,将直接冲击消费者信心与支出——尤其是过去一年驱动消费的高收入群体。

仅一年间,人工智能热潮贡献了美国GDP增长的约40%(Shutterstock)

在前景与风险之间

历史经验证明,投资泡沫常会遗留有用资产,如铁路与光纤网络。但本轮不同之处在于:投入的大部分流向快速贬值的设备,其持久效应可能更弱。

若乐观情景成真、世界抵达通用人工智能门槛,全球或将开启年增速高达20%的新增长篇章;但若进展放缓或预期落空,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经济与金融损失将来得迅猛而凌厉”。

来源: 《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