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所谓的“中国挑战”兴起以来,美国一直将亚洲主要国家纳入其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同盟轨道。过去二十年,日本和印度一直是美国这一战略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这一战略可以说始于2005年,当时华盛顿与印度签署了和平核合作协议,这被认为是对印度核计划的承认,而此前美国一直拒绝承认印度的核计划。
但随着特朗普政府入主白宫,美国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似乎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它更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与俄罗斯和中国共享国际秩序,并最大化美国的利益,不是以牺牲莫斯科和北京等传统对手为代价,而是以牺牲中小国家为代价。这比与俄罗斯和中国对抗要容易得多。
毫不奇怪,特朗普政府不愿公开支持乌克兰,甚至明确暗示接受与俄罗斯的协议,以保留莫斯科在乌克兰东部占领的领土作为停止战争的交换条件,而没有考虑乌克兰的利益或欧洲的利益。
同样,特朗普政府在亚洲的外交努力重点是推动中国达成贸易协定,而印度似乎被忽视了,甚至在华盛顿决定对印度征收有史以来最高的关税后,两国关系也降温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似乎是印美关系的逆转,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还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正文
过去二十五年来,印度和美国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建立了牢固的经济和战略联系。两国的伙伴关系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之上: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主国家,拥有多元化的人口结构,并且两国都对印度北方邻国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
但在过去四个月里,华盛顿和德里都珍视的这种关系突然脱轨,因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会毁掉两国二十五年来的成就。
特朗普的行动忽视了印度几项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关切,跨越了历届美国政府一贯尊重的敏感红线。美国此前视印度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如今,印度面临着美国最高税率——50%——的新关税,这显然是对印度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惩罚。
印度现在面临的关税甚至比对中国的关税还要高,而华盛顿至少直到最近还希望印度能帮助遏制中国。事实上,特朗普似乎更渴望与中国达成协议,而不是放弃其对印度的强硬立场。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在7月底宣布与印度的竞争对手巴基斯坦达成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开发巴基斯坦的石油储备。
此次海关问题发生之前,印度的体系又遭受了一次冲击,那就是5月特朗普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冲突期间的干预。在印度发生致命恐怖袭击引发紧张局势升级的几天后,特朗普单方面宣布已促成两国停火。
印度坚决否认这一说法。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抵制任何外部调解其与伊斯兰堡的争端,而美国官员也一直小心翼翼,避免触犯印度在这一领域的敏感神经。但特朗普坚持立场,这无疑让他对印度的否认感到不满,就像他对巴基斯坦立即接受他的主张并最终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感到高兴一样。
印度官员如今怒火中烧,但他们明白,愤怒往往无法解决理性辩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新德里决定静待风暴过去,谨慎地制定应对措施,避免局势进一步激化,同时向印度公众发出信号,表明他们不会轻易向白宫屈服。特朗普对印度施压并漠视其“大战略”,其后果深远。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颠覆了德里的地缘政治基本假设,并动摇了美印伙伴关系的根基。
印度推崇的“多边主义”政策——寻求在世界各地建立友谊,同时拒绝建立明确的联盟——已被证明是无效的。然而,特朗普的行动不会促使印度对其外交政策进行重大反思。
反而促使印度观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并可能决定其需要的是更具成效的关系,而不是相反。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特朗普政府动荡的影响,印度不会放弃多边主义,而是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推行多边主义。

不结盟的根源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基本奉行不结盟政策,避免正式结盟,并拒绝被卷入竞争集团。这一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印度的外交政策,但在苏联解体后,印度开始开放经济,并寻求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这一立场开始发生变化。
目前,印度外交政策界正在重申其对“多边主义”的承诺,包括建立多元化伙伴关系、拒绝加入军事联盟、寻求一个没有一两个大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极世界秩序,并愿意跨越地缘政治界限与广泛的行为体开展基于问题的合作。
这一政策的驱动力既源于务实主义,也源于印度希望成为新兴全球秩序的一极。印度决策者认为,单一的伙伴或联盟无法满足其经济、战略和军事需求。他们认为,印度可以维持与伊朗和俄罗斯等国的关系,同时继续与以色列和美国紧密合作。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与巴西和南非等所谓的“全球南方”国家建立联盟。
印度或许以为华盛顿尤其会容忍这种行为,因为印度是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缘政治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然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动摇了印度战略的根基,并挑战了德里长期以来的假设。随着美国关税生效,印度经济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这可能会减缓经济增长。继5月军事对峙之后,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似乎也在加强。印度现在感觉自己在几乎无法理解和消化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不再那么重要,反而更加边缘化。
印度战略预设了一些结构性条件,而这些条件已被特朗普颠覆。印度有充分理由地假设,它将在美国及其盟友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大国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巴基斯坦在这场重大对抗中似乎处于边缘地位,因为在其安全机构促成塔利班于2021年在阿富汗重新掌权后,伊斯兰堡的国际地位下降了。尽管印度在俄罗斯袭击乌克兰后拒绝谴责俄罗斯,但它仍然是美国和欧洲的首选合作伙伴,华盛顿将印度视为一个可以平衡北京影响力的潜在地区大国,这提升了印度的战略价值。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为印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使其能够展示其多边主义,并提升其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和欧洲作为这场冲突的主要参与者,都试图拉拢印度。
与此同时,印度在以优惠价格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同时,也成功维持了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
即使美国在南亚的行动有时令印度感到不满(例如,2024年,美国选择不介入阻止孟加拉国亲印政权被推翻),印度官员仍然认为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大多是有益的,这证明美国将印度次大陆视为其与中国更大规模竞争的关键前沿。印度宁愿接受一个遥远超级大国这种有时令人恼火的介入,也不愿接受邻国的侵略和日益增长的霸权野心。
对印度政治现状的冲击
特朗普重返白宫,让德里行动背后的所有假设都变得复杂起来。白宫如今不再为大国竞争做准备,而是在寻求全球范围内的短期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盛顿认为,它从中国获得的利益远大于从印度获得的利益;乌克兰战争必须结束,因为支持基辅不值得美国纳税人的钱;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问题是欧洲的问题,而不是美国的问题。在这样的世界观下,印度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不可避免地会削弱。
以印度目前热议的话题为例:特朗普大幅提高对印度的关税。印度政府传统上一直维持高关税制度,以保护国内制造业和农业,创造收入,并管理贸易平衡。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为这些关税辩护,称其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美国对印度持续存在的商品贸易逆差、限制美国产品进入印度市场的印度农业补贴,以及印度广泛的地缘政治行动(包括其加入金砖国家(非西方国家)以及对俄罗斯石油和国防设备的持续依赖)感到不满。

美国历届政府往往忽视这些担忧,允许印度按照自己的节奏开放经济并与俄罗斯脱钩。现任特朗普政府对此毫无耐心。
华盛顿对大国竞争策略的调整不仅改变了其对印度的政策,也影响了其他主要参与者的选择和决定,对印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俄罗斯已经意识到,特朗普对支持乌克兰的决心远不如拜登,对中国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构成的结构性挑战不那么担忧,也不愿向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做出安全承诺。
在特朗普准备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峰会之际,他正着手惩罚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而美国此前一直鼓励这一政策。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俄罗斯有了更多选择,对印度的依赖也随之减少。
事实上,莫斯科感到自己对印度的承诺正在减弱,不愿提供超出其实际支持范围的支持。这解释了它在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冲突期间的冷淡立场。当时俄罗斯的官方声明含糊其辞,既没有提到巴基斯坦的名字,也没有支持印度的军事回应,只是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呼应了印度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所发出的同样信息。然而,这些声明引起了印度的俄罗斯观察家的担忧,他们原本预计克里姆林宫会与印度站在一起,谴责巴基斯坦,并确认印度有权作出回应,就像以色列所做的那样,以色列宣布全力支持印度。
如今,印度分析人士怀疑,俄罗斯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它不想惹恼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的密切战略伙伴,并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新武器。
展望未来,俄罗斯可能会优先加强与中国的关系,而非日益恶化的与印度的关系。莫斯科眼看自己即将在乌克兰问题上取得胜利,于是有了新的优先事项,现在寻求的是有能力且愿意挑战美国和欧洲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贸易伙伴。
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印度的利益仅限于贸易。因此,鉴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紧密联系,俄罗斯可能不愿在未来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支持印度。如果俄罗斯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对印度的支持存在疑问,我们自然可以推断,莫斯科在未来与中国的冲突中也不会支持印度。
特朗普对南亚的相对冷漠将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让中国在南亚问题上放手一搏,而北京将寻求通过债务陷阱外交、军事协议以及加强与南亚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等方式,使地区力量平衡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
今年5月,中国的装备和专业技术增强了巴基斯坦的常规军事能力,帮助巴基斯坦军队测试了印度的防御能力。中国对南亚事务的直接参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其国防工业将在该地区未来的军事冲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中国能够进一步深入南亚,功劳将落在特朗普身上。这位美国总统一边寻求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一边试图用武力征服印度。他对整个印太地区,尤其是南亚的地缘政治命运漠不关心。这种奇怪的外交政策转变有助于北京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当然会损害印度的利益。
多边主义的前景与局限性
近几个月来,印度外交政策遭遇挫折,暴露出印度对多边主义承诺的局限性。在最近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印度的大多数合作伙伴更担心南亚爆发核对抗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不是在外交、政治或军事上援助印度。
但除了核担忧之外,印度的盟友和伙伴对此的反应是“有条件的中立”,这与印度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如出一辙。印度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不结盟立场源于其多边主义(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但这并未让俄罗斯或西方政府满意,因此在印度面临危机时无人支持。
印度曾幻想,通过在中、俄、美三国之间周旋,自己能从大国竞争中获益。它一直得逞,直到竞争态势发生巨变。德里视自己为亚洲的关键参与者,但特朗普打破了印度官员的这种幻想。本月,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征收了极高的关税,尽管他们原本认为白宫出于自身利益,会始终把印度放在心上。
特朗普一边寻求与中国和俄罗斯达成协议,一边又恐吓传统盟友和朋友。他似乎乐于加速形成一种G2(即中美两国集团),由美国和中国瓜分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印度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将显著下降。
面临这种困境的并非印度一国。欧洲以及美国在亚洲的盟友也面临类似的情况。然而,这种对美国的共同猜疑或许能够治愈印度外交政策的创伤。印度可以加强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韩国等亚洲主要大国的伙伴关系,由于对特朗普政府的不信任,这些国家在平衡与邻国的关系方面也面临困境。
印度或许还会寻求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至少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这一点。在此背景下,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本月初证实,普京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访问印度。
毫无疑问,德里对华盛顿对北京的和解态度深感担忧。它已开始探索增强国防实力、确保所需武器平台来源以及建立可靠伙伴关系和供应链的方法。印度将能够凭借娴熟的外交手段和一定的耐心,安然度过这场地缘政治风暴。然而,这段动荡时期可能会对印度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愿景产生诸多长期影响,印美双边关系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事实上,美国国内因素,看似对美印关系的良好保障,却并未减缓其急剧恶化的势头。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印度裔群体似乎束手无策,所谓的亲印两党共识也未能有效遏制特朗普,而与印度关系密切的政客和业界领袖则保持着令人瞩目的沉默。
经过数十年的低迷之后,反美情绪在印度外交政策圈内再度抬头。对于固执地致力于维持现状的印度外交政策机构来说,特朗普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
然而讽刺的是,印度应对当前困境的方式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多边主义的缺陷实际上可能会促使印度更加坚定地奉行多边主义。如果华盛顿不再是一个可靠且值得信赖的伙伴,德里将寻求并加强其他伙伴关系。特朗普与北京和莫斯科的接触如今将促使印度效仿华盛顿,从而扭转其此前逐渐疏远中国和俄罗斯的政策。
多边主义政策经受了地缘政治压力测试,显得有些弱化,但印度外交政策制定者不一定会得出需要放弃该政策的结论。相反,他们会比以前更加坚定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