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2025年8月12日在接受希伯来语i24频道采访时表示,他相信自己肩负着“历史和精神使命”,并强调他与“大以色列愿景”的紧密联系。
根据1967年6月战争后以色列的定义,这一愿景包括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以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埃及的部分地区。
当内塔尼亚胡被问及他是否认为自己肩负着“代表犹太民族的使命”时,他回答说:“这是几代人的使命,继承犹太人的遗志,他们梦想着重返以色列的土地,并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他们的历史事业。”
“内塔尼亚胡的意识形态三角”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内塔尼亚胡最近的言论,有必要探究塑造其政治愿景的思想基础。
研究人员本·卡斯皮特 (Ben Caspit) 和伊兰·克菲尔 (Ilan Kfir) 在他们的开创性著作《内塔尼亚胡:权力之路》中重点介绍了三位对塑造内塔尼亚胡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的关键人物:他的兄弟约尼、他的父亲本-锡安·内塔尼亚胡和他的祖父拉比纳坦·米利科夫斯基,“在他看来,这三者中的每一个,以及这三者加在一起,都代表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历史。”
他的祖父拉比纳坦·米利科夫斯基是宗教犹太复国主义的早期倡导者,也是拉比亚伯拉罕·库克、泽夫·贾博廷斯基和大卫·本-古里安的亲密伙伴。
米利科夫斯基以断然拒绝“乌干达计划”而闻名,该计划旨在为犹太人提供另一个家园。他认为这是对犹太人民的背叛,他们为这片土地(巴勒斯坦)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为它抛洒了鲜血,祈求了一千年的回归,并将最热切的希望寄托在它的复兴上。他认为这是“对一代又一代为此目标战斗和牺牲的犹太人的背叛”。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首席拉比亚伯拉罕·艾萨克·库克称赞他“心中充满了对《托拉》的热爱、对以色列人民的热爱、对以色列土地的热爱”。
内塔尼亚胡在其著作《阳光下的地方》中这样描述他的祖父纳坦·米利科夫斯基:“我的祖父纳坦·米利科夫斯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年轻时加入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是无数热衷于这一理念的人之一,并成为该运动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从东西伯利亚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犹太人中传播该运动的原则。
一段时间后,到了 1920 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那种只说不做的那种人,而是说到做到:他带着他的大家庭,从的里雅斯特航行到海法,定居在以色列。
他的父亲本-锡安·内塔尼亚胡在希伯来民族主义的背景下,将自己的姓氏从米利科夫斯基改为“内塔尼亚胡”。这一姓氏的改变不仅仅是身份认同的转变,更是激进意识形态转变的体现。本-锡安热情地加入了泽夫·贾博廷斯基领导的修正主义运动,塑造了一种扩张主义愿景,这后来成为他儿子内塔尼亚胡政策的基础。
本-锡安后来成为泽夫·贾博廷斯基在美国的私人助理。本-锡安视贾博廷斯基为犹太民族的救世主,并信奉三项基本原则:“犹太人的优越性不容置疑;为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目标,必须通过武装斗争;圣地绝对拒绝任何非犹太权威。”
他的扩张主义愿景体现在他坚信一个沿着约旦河两岸延伸的“大以色列”,其基础是“铁墙”理论,需要通过军事优势迫使阿拉伯人接受犹太人的存在。
在经济方面,本-锡安反对以色列建国初期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潮,提倡自由市场经济。他强烈反对1947年的分治决议,这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意识形态僵化,因为他认为该决议没有给予以色列足够的土地来保障其安全。
他的反对最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则令人震惊的广告,题为“分治无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此举反映了他追求儿子后来继承的扩张主义愿景的决心。
他的哥哥约纳坦(约尼)·内塔尼亚胡曾是以色列精锐部队“总参侦察兵”(Sayeret Matkal)的军官,在1976年的恩德培行动中阵亡,成为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这一事件标志着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人生的转折点,此后,他将哥哥的遗产视为自身政治事业的一部分。
约尼遇害与内塔尼亚胡哲学和世界观的演变息息相关。约尼遇害后,内塔尼亚胡和他弟弟伊多整理了约尼从20世纪60年代(具体来说是1963年)到遇害前不久(1976年)写的信件,并给他写了一份摘要,概述了他们对约尼在犹太历史中地位的看法。“约尼的信件”是约尼写给家人,尤其是父亲的信。其中还包括写给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本人的信。
在《约尼的信件》一书的结论部分,本书的编辑伊多和本雅明两兄弟写道:“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约尼亲眼看到自己属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土地,他的选择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清楚地将自己视为以色列人民辉煌历史的代表,是马加比和巴尔科赫巴(一个以勇气和牺牲的理念永垂不朽的当代犹太人记忆中的犹太军事团体)遗产的继承人,是以色列人民英勇斗争的延续,他们的存在和独特性是无与伦比的。”
他的哥哥约尼与他的祖父和父亲一起体现了“内塔尼亚胡理解世界的意识形态模式,并塑造了他自己对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回归以色列土地以及右翼激进意识形态与左翼失败主义的信念”。
简而言之,历史分析表明,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和思想个性是在一个可以称为“内塔尼亚胡意识形态三角”的框架内形成的,这是一个由三个主要支流组成的复杂混合体:
- 首先是从他的祖父拉比纳坦·米利科夫斯基那里继承下来的极端宗教民族主义倾向,他将巴勒斯坦的土地视为犹太民族神圣计划的精髓。
- 其次是其父亲本-锡安·内塔尼亚胡倡导的扩张主义、修正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观点,他参与了贾博廷斯基运动并采纳了“铁墙”理论,认为在约旦河两岸定居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
- 第三是内塔尼亚胡哥哥约尼·内塔尼亚胡所体现的军事战斗精神。约尼是精锐总参侦察兵部队的军官,他在恩德培行动中的牺牲成为英雄的象征,对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意识和政治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意识形态的融合不仅仅是家庭经历的积累,而是融入内塔尼亚胡的个性中,塑造了他的战略愿景,这种愿景基于对军事优势作为生存条件的绝对信仰、拒绝政治让步以及努力将体现“大以色列”理念的事实强加于人。
因此,他最近的言论不仅仅是间接的政治言论或试图获得犹太复国主义右翼的支持,而是可以追溯到内塔尼亚胡家族遗产的深厚意识形态根源的直接延伸。